(此文是在善导书屋的讲座,感谢宗道法师和各位听众。全文约16000字。) 1、性空与缘起 今天是腊八,佛陀成道日。我们讲缘起性空。有个修行几十年的老居士,见南怀瑾,南怀瑾问他:佛陀悟道,悟的是什么?居士说:缘起性空。南怀瑾竖起大拇指:你说对了。 如果用两个字形容缘起,就是“甚深”。《阿含经》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 它是翻译过来的,跟汉语句式不一样,是倒装,意思是,缘起太深了,不好懂,更不好讲。 后面是:“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涅槃比缘起,更加“甚深难见”。这么难见的涅槃是什么呢?就是“性空”。 《般若经》讲:性空即是涅槃。《观经疏》也引用了。有人问:既然报身常住,为什么阿弥陀佛还入涅槃,观音菩萨接替他做佛呢?善导大师就引用《般若经》说,你以为涅槃是什么?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空性啊。不要把涅槃当成死。一般人把涅槃当成死,我们随顺他,但是学佛,要知道本义。有读者给我开玩笑,留言说,你涅槃去吧!不过,我们发菩提心,要做菩萨,菩萨是不追求涅槃的,这个后面会讲。 我们先说性空。 性空,就是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金刚经》里,反反复复讲,“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重点在哪呢?在“即非”“是名”。用“即非”,破掉常见;用“是名”,破掉断见,由此契入中道。 比方说,这个东西,是什么?桌子。我非说它是木头,行不行呢?有人说它是桌子,我就把四条腿砍掉,就没人说它是桌子了,因为四条腿没了。但是,四条腿还在,木头一点都不少,只是没有连在一起。我砍掉一块木头,拿回家当菜板。人家会说,这是菜板。 再比如,庐山瀑布。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我们都知道有庐山瀑布。但是,庐山瀑布是什么?要说是流下来的水,每一个刹那,水都流向大海了。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蒸发,变成云、雨,去了不同的地方。庐山是不是庐山瀑布呢?也不是。被水冲刷的石头,是庐山瀑布吗?还不是。你想找一样东西定义庐山瀑布,找不到。找不到的这个东西,就叫“自性”。找不到,不存在,就是“自性空”,“一切法无自性”。 有人说,“公司”这个东西很神奇。什么叫“公司”?如果说产品是公司,公司可以研发新产品。如果说领导、员工是公司,公司可以换领导,换团队。如果说办公大楼是公司,公司可以搬地方。想了之后,就很兴奋,说“公司”真神奇。 其实,哪个东西不是这样?你在海淀有个房子,说这是我家。明年你家在朝阳了。家是不是一堆钢筋混凝土呢?不是。是不是家具呢?也不是,家具你可以换一遍。是不是家里的人呢?你放在五十年的尺度下看,五十年前的家,和五十年后的家,人都不一样了。那到底什么是家? 你的老婆,也有可能成为别人的老婆。你的老婆今天是这个人,明天可能就变成另外一个人。有人说,老婆能换,妈总不能换吧。亲妈只有一个。但是,一个人的妈妈,是不是永远是他妈妈?如果把永远理解成几十年,是可以的。五六十年、七八十年,都没问题。超过一百年,就很少了。 一个人出生之前,不能说有妈。他自己都还没有,怎么有妈呢?如果有人说12岁的小女孩是谁谁的妈,人家要揍他的。在妈妈去世之后,对着遗体,还可以说,这是妈妈。但很快,遗体就火化了。火化后,去哪里呢?从烟囱里冒出滚滚的烟,以前她身上的细胞、组织、肌肉,就化成烟飞到天空里了。他会不会对着天空说:这是我妈妈。看到骨灰,他说:这是我妈妈的骨灰。那妈妈去哪里了呢? 很多我们以为永恒不变的关系,超不过一百年。 一切法都没有自性,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是恒常存在的。一切都是暂时的。 我们能来善导书屋,也是暂时的。今天能够讲缘起性空,更是暂时的。今年正好腊八赶上了星期天,不然我们不做讲座。上一个腊八是星期天的时候,还没有善导书屋。下一个腊八是星期天的时候,善导书屋还存在不存在,也不好说。就算存在,是不是还在这里,还是这些人,都不一定了。 之前善导书屋经常来一个人,是广东人,借调到北京大概一年。他一开始只是来参加七点静修,时间长了,就跟书屋熟了。他跟我见过的很多广东人都不一样。我在广东上了六年学,见到的广东人都有点无厘头,像他这么虔敬的很少见。我跟他也不熟,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有时候一起坐地铁回去,都不知道说什么。但我很随喜赞叹他。前两个月,他在书屋吃饭的时候说,明天来听姚广孝,下周四就回广东了,以后就来不了了。我突然想,我们经常见到的人,以为会长久下去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长久的理由。 我高中同桌,一个男生,毕业后给我写信,说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做你的同桌。我们好多年不联系了。有微信,但是不说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大家这些年的生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就像天上的云彩,在短暂的时光里相遇,然后变成雨。你落到山坡上,流到沟渠里,我落到马路边,被汽车轧过去,溅到行人身上,再在她洗衣服的时候流到下水道。想跟在做云彩的时候认识的邻居永远一起,是不可能的。 一切你觉得好的,想保持的人和事,都没有办法保持。不是你不努力,不珍惜,是因为一切法都没有自性。这就是无常,行苦。 佛陀在圆寂之前,告诉弟子自己很快就要走了,弟子心里难受,佛陀就给他们讲世间的种种力。牛的力比人大,狮子的力比牛大,大象的力比狮子大,金翅鸟的力比大象大,转轮圣王的力比金翅鸟大,佛力比转轮圣王大。那佛力是不是最大的呢?还有一种力,比佛力还大,就是无常之力。佛陀说,现在,受无常之力的牵引,我要走了。 所以《阿含经》说: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无我。 这样看,“空”好像是不太好的,消极的。实际上,空既不是不好的,也不是好的,空性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它也有非常积极的一面,我们后面再说。接下来简单说说缘起。 要修行,主要是在缘起上下手。性空没有下手的地方。所以龙树菩萨《中论》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讲道理,很容易;做事情,很难。说“要做个好人,不要伤害别人”,没有人不同意。但是,你做不到。有谁觉得自己可以永远不伤害别人吗? 如果伤害了别人,你觉得原因是什么?是这个人道德有问题吗? 宋朝的范仲淹,是个改革家,他拿着官员名册,看谁不合格,一笔划掉。他的同事富弼说,你这一划很简单,人家一大家子,上下老小,都要哭了。过去一个人当官,可以养活全家。他划一笔,就有几十口子没饭吃。范仲淹说,我要不划,一路的老百姓就要哭了。我能怎么办呢? 比如,你是村干部,村里有一百户,都很穷,上级有扶贫救济金,只有五个名额。你分给五家,其他家没有分到,就会埋怨你,觉得被你伤害了。每家的穷,情况都不一样,有人看不起病,有人上不起学,有人好吃懒做。有些人,你把钱给他,他转手打牌输了。给他种子,他卖掉换成钱,卖的比你买的还便宜。你怎么办? 从缘起上看,事情非常复杂。路遥《平凡的世界》里讲过一个故事,孙少安是个农民,家里很穷,每天干活很辛苦,他老婆贺秀莲心疼他,盛饭的时候,给他盛得稠。孙少安不高兴,因为他跟父母一起住,还有个老奶奶。他喝稠了,别人就只能喝稀的。你说他老婆是不是自私呢?贺秀莲宁愿自己饿着,也想让她老公吃饱。但孙少安觉得贺秀莲这样不好,就自己去盛。贺秀莲很委屈,跑到一边偷偷哭。他们都是为别人好啊,一个为自己老公好,一个为父母奶奶好,就会有这样的事情。是孙少安的做法伤害了贺秀莲?还是贺秀莲的做法伤害了孙少安呢? 几年前,上海外滩发生过踩踏事件,大家新年凌晨去倒数,人太多,踩坏了。那些去的人,有谁怀着恶意吗?很多是热爱生活的人,不然也不会大半夜去倒数。但是,悲剧就会发生。所以有人觉得:悲剧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这就是外道的看法。佛教讲,“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没有什么事情是随随便便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一系列的因,一系列的果,这就是缘起。只是因为缘起太深了,我们看不清楚。 2、因果与假名 怎样才叫懂缘起呢?懂因果,就叫懂缘起。懂了因果,会怎么样呢? 懂了因果,见到甚深缘起,就不会在乎果了。 有句话叫:凡夫畏果,菩萨畏因。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想成佛吗?想。那菩萨想成佛吗? 这个问题很复杂。菩萨有很多种。我们简单说三种。第一种叫初发心菩萨,第二种叫菩萨摩诃萨,第三种叫阿毗跋致菩萨。 初发心菩萨,一般指凡夫菩萨。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萨行,在第一大劫,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阶位都是凡夫。 第二种,菩萨摩诃萨,也叫大菩萨,指地上菩萨。初地以上,都是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是圣者,已经过了第一大劫了。 第三种,阿毗跋致菩萨。阿毗跋致是“不退转”的意思,“不退转”有很多种,初地是不退转,八地也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阿毗跋致菩萨”,有时候是通用的。一般表示八地以上,第三大劫的菩萨。 对前两大阿僧祇劫的菩萨,都可以说,他们想成佛。但是八地以上菩萨,其实对成佛没有要求。像文殊菩萨说,希望我所教化的众生,都比我先成佛,文殊菩萨是诸佛的老师。他教的学生个个都是佛,他还愿意当个菩萨。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你们先成佛,我最后。普贤菩萨说,“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也就是说,他要生生世世、永永远远做菩萨。观世音菩萨,老早就是佛,正法明如来。诸佛道同,正法明如来不比阿弥陀如来弱。但他把阿弥陀佛顶在头上,愿意做个胁侍。 菩萨如果想要证果,七地就可以证了。如果证果,就入涅槃,成了阿罗汉了。所以当时佛就提醒他:你忘了自己的初发心了吗?菩萨一听,就不要证果了。菩萨想:“此是学时,非是证时。” 现在是当学生的时候,不是当老师的时候。佛是老师,阿罗汉也是老师。佛叫“天人师”,阿罗汉叫“应供”,应该供养,因为他解决了烦恼,是修行的楷模。但是菩萨不在乎这个果。阿罗汉果叫“无学果”,但是菩萨还要学,而且要遍学一切。 释迦牟尼佛也是,他做菩萨的时候,修行比弥勒菩萨慢,本来是要比弥勒菩萨晚成佛的。为什么修行慢,不是自己笨,是功夫全花到教化弟子上了,他的弟子比弥勒菩萨的弟子更纯淑,因为这个原因,反而速超九劫,比弥勒先成佛。你看,观音、普贤、文殊、地藏,释迦牟尼佛,都是这样。自己成佛早晚,不关心。因为成佛是果,而重要的是因。释迦牟尼佛偏偏要到秽土成佛,向秽土众生开示难信之法,“此方发遣”,把众生从自己的世界赶走,赶到极乐世界去。 “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摩诃萨埵”,“大有情”。为什么叫“大有情”?谁是小有情呢?声闻缘觉。大有情,是因为他求大菩提。求大菩提,并不意味着他想得到大菩提。这个地方十分关键。我们凡夫,求什么,就是想得到什么。而大菩萨呢,求什么,就是求什么,不在乎得到不得到。求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求”的本身,就已经圆满了。他对某些众生示现出想要成佛的样子;对另外的众生示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为什么呢? 这就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佛法不落“空有”二边,凡夫不是堕空,就是堕有。对要堕入“空”的危险的众生,菩萨示现“因上努力”;你要努力,好好修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对要堕入“有”的危险的众生,菩萨示现“果上随缘”,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化。佛果,是个果。要不要这个果,都行,这就是果上随缘。你说,我非要不可,非成佛不可,那就成障碍了。你要说什么呢?我非发菩提心不可,非求佛道不可。发菩提心,就是因,就是求佛道;佛道可以求,但是,求不到,不要有怨言。求的当下,就圆满。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圆满。所以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如果求一个东西,非要得到不可,那就是魔王波旬。魔王波旬就是趁这时候来的。“果上随缘”,魔王波旬就找不到间隙了。 什么叫魔王波旬呢?举个例子,在座的大家,都可以成为我的大菩萨,也都可以成为我的魔王波旬。我如理作意,你们就是大菩萨,我不如理作意,你们就是魔王波旬。 比方说,上完课,有人说,王老师,你讲得真好,太好了。我一听,很高兴,我讲这么好。一高兴,魔王波旬就来了,趁虚而入了。很多时候,魔王波旬是趁你高兴的时候来的。你一高兴就放松警惕,很难如理作意了。 修行人,不能觉得自己修行好。实际上,把自己看成“修行人”,这个看法本身,就非常“无惭”“无愧”。我们为了解释,没有办法,只好还用这个词。现实中,千万不要以“修行人”自居,要以“罪恶生死凡夫”自居,这比较牢靠。就像人家叫我“王老师”,实际上,我哪是什么老师,也不是师范学校毕业的,也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在学校工作。人家这么讲,是客气,礼貌,我要真以为自己是老师,就无惭无愧了。甚至还有人叫我“路总”,我要真以为自己是老总,不是太愚蠢了吗?人贵有自知之明。 不过,也不方便让人家改口,人家这样叫,体现人家的礼貌和尊重。你不要拒绝人家的礼貌和尊重,只是,不要当真。当真,就进了波旬的圈套了。很多人是这样。本来是个普普通通学佛的,时间长了,大家对他客气,一开始叫“师兄”,后来就变成“老师”了,“哎呀,老师你修行真好”,一个人讲,两个人讲,觉得是客气,大家都讲,就信了。贡高我慢就生出来了,就开始指导别人了。习惯之后,很舒服,享受大家的尊重,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五个,他都满足了。心里想:我普度众生。那就完了,堕落了。 别人都觉得你修行好,也不要当真。因为骂你的声音,你听不见。有多少人当面骂你呢?甚至,一个时代都称赞你,你也不要信。只有“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才好,才能往生,成为阿毗跋致菩萨。所以,弘一大师讲,要看别人都是菩萨,唯独自己是凡夫。 我在网上写文章,有人说,“王老师,给我开示开示”,他用“开示”这个词。《法华经》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个词很大的。“开示”是佛菩萨做的。你要是请法师,用“开示”可以。僧众可以代表佛菩萨。但是,对一个普通人用“开示”,就不太合适,就是把他推到很高的位置。佛教有句话,“崇高必堕落”,只要上去,早晚会掉下来。如果我们感觉自己状态不错,不是因为自己好,是因为缘起好,比如你在家里还发脾气,来到善导书屋,就慈眉善目了,不是自己慈眉善目,是善导书屋的因缘,让你慈眉善目了。所以,如果有人夸你,赞扬你,你感谢他的好意,但别当真。你不当真,他就是菩萨;一当真,他立马变成魔王波旬了。菩萨和魔王的转化,就在起心动念之间。这就是法无自性。 佛贝以前老说,“给我讲讲缘起性空”。人家知道我“讲缘起性空”,是会笑话的。“缘起性空”这么深,我怎么能讲呢?“讲”这个词,也是很大的。而且,讲的人和听的人,地位是不平等的。老师给学生讲课,叫“讲”,老师站的地方叫“讲台”。领导发表讲话,叫“讲”。“讲”的时候会“指出”什么什么,“领导指出”“领导要求”“领导强调”,这是讲。“讲”有点大。“说”,这个词也大。佛陀“说法”,“说服”,你说的话让别人服气了,那叫“说”。我说的话别人服气吗?不见得。“谈”,双方是对等的,像“谈话”“谈判”,大家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有一点,你要懂,才能谈,开“座谈会”,请来的都是专家,“谈几点意见”。像下围棋,叫“手谈”,不叫“手讲”“手说”。如果你不懂,就谈不上“谈”。像“缘起性空”这么深的道理,如果你“谈谈缘起性空”,就很自负了。 我写文章,一般用“聊”,“聊聊缘起性空”“聊聊天人”。聊聊,就是闲着没事活动活动嘴巴。“聊”,有“姑且”“勉强”的意思,“聊表心意”“聊备一格”,心意没有办法表示,勉强表示表示,“聊表心意”。不一定有多懂,不一定聊得多深,主要是把自己的体会分享汇报给大家,叫“聊”。 不过,书屋请我来做讲座,还是会说,你来讲讲什么。我说好,我来讲讲。因为世间法约定俗成用“讲讲”,我们就用。但是心里,不要被名字迷惑了。名字就是个代号,不要把代号当真实。佛教讲“无我”,虽然“无我”,但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用“我”,佛菩萨说法,也用“我”,但不代表有永恒不变的“我”。 像能海上师说话,一般不用我。他说“能海要吃饭了”,不说“我要吃饭了”。就像在说别人。如果你发现一个人特别喜欢说“我”,“我觉得”“我以为”“我告诉你”“我跟你讲”,这个人可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小孩很小的时候不会说“我”,爸爸妈妈叫他“宝宝”,他也叫自己“宝宝”,“宝宝饿了”,“桌子碰着宝宝了”,等大一点,才会说“我”。不过,这不意味着他生下来就没有“我”的观念,“我执”有一部分是生下来就有的,叫“俱生我执”,后天熏习强化的部分,叫“分别我执”。 我有个表弟,孩子很小,买的房子交房了,他老婆去排队,天特别热,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晒死宝宝了”。我妈看见了,跟我说:哟,看把小宝宝晒的。她以为真的晒着小宝宝了,不知道现在“宝宝”是年轻人的自称。现在的“宝宝”,也不是以前的“宝宝”了,“宝宝”也是个名字,没有自性。 我朋友的儿子,两三岁,大人给他买了玩具汽车,高兴得不得了,不小心,把车门磕坏了,哇哇大哭,特别伤心。因为他把车看成是“我的”了,认为是自己所有,这就是“我所”。等到长大,他会发现,不仅玩具车,连眷属,父母、妻子这些,总有一天要离他远去。世间就是慢慢接受痛苦,而且不得不接受的所在。 3、佛力与往生 怎么理解缘起呢?简单地讲,不要把一件事情当成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千千万万件事情,聚合到一起。想从一件事情上解决一件事情,是解决不了的,要从引起它的种种原因上去解决。 我最近画画,临摹,整张图,如果一个地方不对,肯定还有别的地方不对。鼻子画得不像,可能不仅仅是鼻子本身的问题。可能是鼻子离嘴巴太近了。如果让它离嘴巴远一点,离眼睛又近了。你才发现,原来鼻子画得不好看,根源是嘴巴和眼睛的距离就没对。只从鼻子下手,是解决不了鼻子的问题的。 有人说,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都是大书法家,把他们写的最好的一笔,拿出来,组合起来,岂不是比所有书法家写得都好?其实,那样反而连普通书法家写得都不如。因为一个笔画好与不好不仅仅是它自己决定的,还取决于它和周围笔画的关系。 记者做采访,要写一个人,跟他住上一年,都不一定有用。但你去接触他周围的人,他爸小时候出生在什么家庭,他妈出生在什么家庭,他出生的时代背景怎样,他的小学怎么度过的,第一次恋爱跟谁谈的,大学室友怎么看他,同事怎么看他…… 把这些人采访一遍,就算没见过他本人,也能写很好。因为是他先天、后天的各种缘,让他成为现在的他。 现在科学技术很发达。有人就想,能不能通过医学解决烦恼?古代得了抑郁症,没有特效药,现在有。像百忧解,可以直接缓解你的焦虑。但是,这是从果上治,不是从因上下手。就像砍树,它不是砍树根,而是砍树枝、树杈,树枝树杈能砍断,但只要根不死,还会长出来。 一个人生理指标不正常,是有原因的。不去控制原因,直接用药也可以把它搞正常,但只要原因没去,它就要么再出现,要么转成其他问题。很多时候,治一个病容易,但是治并发症很难。你不想让血压高,可以天天吃降压药,这是一种方法;也可以在饮食、运动、作息上注意,也是一种方法。 越理解缘起,越能选择后患比较少的方法。不理解缘起,就会消灭一种现象,以为是解决了问题,但是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缺钱,去借高利贷,能解决现在缺钱的问题,但带来更大的麻烦。不理解缘起,就会用“消灭现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为现象消灭了,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现象是果,重要的是因。 菩萨不在乎现象,他可以有种种示现。但是,因上是一致的。菩提心、大悲心,这些因,菩萨无比看重。菩萨砍树,就是从根上砍。这就叫“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 正直捨方便,凭的是什么呢? 凭的是“佛力”。 大家听到“佛力”,可能会以为讲到了净土宗,不是的。这不是专属净土宗的观点,是整个佛教的观点。 《般若经》里,佛让须菩提给大家讲般若波罗蜜,那些菩萨摩诃萨、声闻大弟子、诸天都在想: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是以自己的智慧力呢,还是以佛力呢? 须菩提马上就知道了,就对舍利弗说:“诸佛弟子所说法,所教授,皆是佛力。…… 一切声闻、辟支佛实无是力能为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我们讲佛法,都是靠佛力。没有一点是自己的力量。除非是你讲错的时候。但凡讲对的地方,都是佛说的。讲错的地方,是自己的。这和科学技术不一样。就像一套试卷,都是选择题,有标准答案,你跟标准答案一样,就是满分,不一样,就是你错了。 不过,这种一样,指的是精神上一致,事相上不可能一致。佛陀说法是用印度话,还是古代的印度话,和今天学者研究的梵语、巴利语也都不一样。而且,佛陀提倡用方言、俗语讲佛法,为什么用方言、俗语?因为老百姓听得懂啊。难道要先学古印度话才能学佛吗?不一定。难道我们还能复原佛陀当年说法的场景吗?复原不了。 就像西湖龙井,在北京喝,它也不叫北京龙井,还是叫西湖龙井。因为是从西湖来的。我们说的法,如果和佛陀说的一致,那就是佛说的,不是我们说的。我们不是必须跑到西湖,才能喝到西湖龙井。所以,像龙树菩萨、天亲菩萨讲的,跟佛陀当时讲的内容,听起来好像不一样,实际上,也是佛讲的。它是佛法的等流。这就是西湖龙井带到北京来了。 《般若经》还说,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能书写、修行般若波罗蜜,“皆是佛力故,当知是人是诸佛所护”。我们能学佛,能念佛,不是自己的力量,不是自己很勤奋,很聪明,皆是佛力,是因为有诸佛护佑。 《般若经》不是净土经典。仔细读《阿含经》,就知道《般若经》是佛说,般若经的“空”,不是违背佛陀精神的,恰恰是抉发佛陀说法的深义的。仔细读《般若经》,就知道,净土法门也不是净土祖师发明的,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八万四千法门中,本来就有这么一条路,因缘不具备的时候,它是潜隐的,因缘具备,就显发出来了。 我们这辈子能发菩提心,不是偶然的。是我们往昔,生生世世都在无量无数佛面前发过菩提心。到这一世,因缘成熟,菩提心自然发起来了。有些人发不了菩提心,也是因为过去种下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不过未来慢慢也会发起菩提心的。 那我们怎么知道自己以前菩提心发过多少呢?看现在。想了解过去,就从现在受到的果报上去了解;想了解未来,就从现在造作的行为上去了解。通达了,就是宿命通。 有人认为,“死后什么都没有”,这种观点,是“断灭见”,当然是不正确的。但如果了解缘起,就知道,虽然它不正确,但也不能说是百分之百地错。为什么?如果百分之百错,它就不可能是因缘所生法。就像我们说“脏水”,水很脏,叫脏水,但有没有百分之百脏的水?没有。百分之百脏的水,里面就没水了。只剩泥了。实际上,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泥,泥里面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水。就像“地水火风”,地里面是不会没有“水火风”的。就算看上去干巴巴的泥,没有水的泥,我们也不会觉得它脏。所以,百分之百的脏水,是不存在的。 “死后什么都没有”的观点,虽然不对,但也可以作为“对治悉昙”。“对治悉昙”,是用来治病的。就像砒霜,虽然剧毒,但特殊情况下,可以救命。这种观点治什么病呢?“人身易得”的病。 我们久远劫来,好不容易感得人身,但很多人不知道珍惜,因为他不知道人身难得。基本上可以下这么个结论:我们下辈子很难再像现在这样成为人,活在地球上。 为什么呢?因为人身太难得。有人看很多转世的故事,好像当个人很容易,这辈子见,下辈子还见,不是那么回事。有无量的恒沙世界,谁知道自己将来要到哪里?下辈子,在这个世界就没有你了,你跑到不知道哪个世界去了,而且很可能不是人,是虫子之类的,甚至是地狱众生。打个比方,我们十岁那年,十岁生日那天,上街,遇到的第十个陌生人,从来没有见过的,会不会现在出现在门口,来找你?几乎不可能。下辈子还成为人,还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概率,比这都要小得多。 感得人身,就像瞎了眼的乌龟在大海里,脑袋正好伸到一块木头的小孔里。两个人相遇,就像木头刚好有两个孔,两个乌龟的脑袋正好同时伸进去。今天在善导书屋,善导书屋就像一块木头,我们就是盲龟。如果不在书屋,也不提前约,我们可能在大街上偶然遇见吗? 但是,如果都来书屋,就容易碰见,或者在附近的地铁站碰见。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世界很小,你认识的人我也认识,这是因为大家在一个圈里,在一条道路上。如果我们都在奔向无上菩提的道路上,碰见就很正常;如果我们都求生净土,重逢也很容易。所以,如果想要此生的眷属、朋友,将来还相见,有一个办法,就是先往生极乐世界。无论是在这里相见,还是在其他世界相见,都不难。就像你约一个人,他从外国回来,几号几点的航班,提前告诉你,你去机场等,就碰面了。 很多粉丝追明星,在机场等。为什么在机场呢?因为机场是交通枢纽,明星从外地回来,基本都得坐飞机,那就要出现在机场。不过,机场不是唯一的交通枢纽。但是,极乐世界,是十方世界、三界六道的枢纽。离开三界轮回,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三界内有很多世界,但三界外没有第二个世界。净土,只是一个净土。 那为什么有“十方净土”的说法呢?十方净土,是指十方世界都有通向净土的门,通向三界之外的门。在三界之内,可以说有“十方净土”,那是把苦难比较少的地方,也叫“净土”。但真正的净土,离开了三界的,就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就像地球,地球上有很多地方,但地心只有一点。地心附近,也可以说是地心,这样就有很多地心,但真正的中心,只有一个。从净土,到十方世界去,去哪里都非常容易。 所以,如果你发愿往生,我也发愿往生,我们将来在净土相见也好,在人间相见也好,都不是太难。如果不能往生,现在的六亲眷属,将来会以什么方式遇到呢?就像你哪天早上坐地铁,有人踩了你一脚,你瞪了她一眼。那个人可能就是你过去的眷属。你们过去有很重的缘,没有了结,这一世,踩一脚,瞪一眼,就了结了。彼此之间,都不知道。这就是“从冥入冥”。 有个词,“如母有情众生”,这个词不是早期的,是很晚才出现的。是说一切有情众生,过去都做过自己的母亲。早期为什么不大有这个说法呢?因为早期大家还比较容易理解缘起。直接说“诸法因缘生”,大家就明白了,越到后来越难,怎么办呢?打比方。就有了“如母有情众生”的比方。就是说,我之所以是我,之所以在这里,是要仰仗一切众生的。众生里缺了一条缘,我就不可能在这里。我的一切都是众生给的。这样想,就是如理作意。你早上去吃早点,人家给你的粥,一尝,凉的。你要是想:顾客就是上帝,这么对待上帝,真不像话!那你就起了瞋心。你要是想:我的一切都是众生给的,众生给我一晚不太热的粥,又有什么呢?这就不会起瞋恨了。走在地铁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不要瞪她,因为过去某世,她可能抚养过你十八年,你对她不好,让她伤心,她这辈子不小心踩到你,还要连声说“对不起”。你说你是占便宜了,还是吃亏了? 《金刚经》有句话:“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你行善业,还遭受苦果,不是坏事。就像有人赚了很多钱,自己没花,也没留下来,为什么呢?他把过去的债还了。大概民国期间,在上海,有个长老正在庙里,来了一个人,不认识,进来就打他,莫名其妙。侍者要打回去,长老说,别打别打,赶紧放了,他打我两下,我以前欠他的就还了,你再打回去,又还不清了。 一般人会想,我又不认识他,凭啥说以前欠他呢?但人家为什么打你呢,大老远跑过来,不打别人专打你,肯定有缘故。一般人喜欢说,“这人就是坏”。我们碰到一件事,跟别人有冲突,解释不了,就说对方“道德不好,人品有问题”。如果了解缘起,不会轻易这么说。为什么道德不好、人品不好的人正好被你碰上?别人碰上了吗?如果别人没碰上,为什么总是你碰上呢?如果别人也碰上了,那说明大家都碰上了,说明这世界不好,是娑婆世界。为什么你生在娑婆世界?因为你是被一千零四佛放舍的众生,是街头的流浪汉,是无家可归的孤儿。善导大师讲“机深信”,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就是基于对娑婆世界的理解。世界很糟糕,不要骂,不是世界对不起自己,世界之所以这么糟糕,我们都是有“贡献”的。 过去的人,逢年过节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在不是,现在是“恭喜发财,阖家欢乐”。为什么过去的人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放在前面?因为大环境好了,小日子才安稳。如果大环境动荡,想独善其身很难。别人都在受苦,你在享乐,你安全吗?你家小孩去上幼儿园,可能就被报复社会的人锤了。你说,我也没得罪他,他为什么恨我?这就是看不见缘起。同样是人,你吃香喝辣,他饿肚子,在娑婆世界,他恨你,是很正常的。 如果大家都安居乐业,你被偷被抢的概率就很小。一个人有吃有穿,不缺钱花,谁愿意当小偷呢?如果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人尽其才,谁愿意去做令人唾弃的事呢?在不好的土壤上,就算一个人有钱,可能还会去干很多缺德事,因为他不满足。因为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要做“人上人”。大家都渴望财富、地位、名声,土壤就越来越糟糕。 《往生论》讲极乐世界,“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说极乐世界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我们想想,你想考第一,当首富,能不能满足?如果能满足,那别人也这么想,怎么办?而且,很多人跟别人并列第一他都不舒服,他不仅要做第一,最好是把第二名甩得远远的。如果你在极乐世界,有这种愿望,能满足吗?不可能。你能这么想,别人也能这么想,满足你,别人就没法满足了。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有这种想法,这种心,就没有办法生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少善根福德因缘”。这种永远想要攀比,想要做“人上人”的想法,就是你受生在娑婆世界的因,是娑婆世界之所以是秽土的缘起。 知乎上有人问,既然净土法门简单易行,为什么还有人修圣道门呢?既然《阿弥陀经》就够用了,佛陀为什么还说《般若经》《法华经》,不是多费劲吗? 我就讲了个故事。我上初中的时候,英语老师说,如果比尔盖茨走在路上,掉了十美元,不会去捡。因为弯腰的一刹那,他挣的钱就超过十美元了。 后来仔细想想,不一定。因为弯腰捡钱,不耽误他的生意。如果说他忙到连弯腰的时间都没有,给我做首富我都不做,太累了。 有人修圣道门,恰恰证明净土法门简单易行。 就像一个人吃饱了,没事干,看看电视,可不可以?可以;喝点茶,可不可以?也可以;浇浇花,还可以。只要别杀盗淫妄,别的都可以。 因为你自由。 净土法门跟别的法门不对立。十方世界都有通向净土的门。如果对立,净土就不是易行道。如果念佛影响吃饭,影响睡觉,那还能叫易行道吗? 就像比尔盖茨钱掉了,想捡就捡,不想捡就不捡,他是自由的。捡了钱,他也不会更富有;不捡,也不会更穷。念佛求生净土,不和生活冲突,也不和其他圣道门冲突。只要你是冲着无上菩提去的。可以不修圣道门,也可以修,因为自由。无论修不修圣道们,只要老实念佛,就往生决定了。修不修看什么呢?看缘起。像弘一大师,求生净土是毫无疑问的,但他精研律宗、《华严经》。我们要读《华严经》,研究戒律,很可能不是那样的根机,所以不要强求跟别人一样。强求一样,就是制造对立。诸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各有特点,有重智慧的,有重慈悲的,但在菩提心上、利益有情上,是一致的。 菩萨摩诃萨,在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是“无功用”的。什么叫无功用呢?就是不费劲。就像船在大海里面,顺风航行,不需要桨。而且比之前快得多。因为他不再重视结果了。任何事情,无论成与不成,都是成功。根本就没有失败。没有什么结果非要不可,就连佛果,都不在乎。因上的圆满,就已经圆满。每一个当下,都无比圆满,无比清净。 4、解脱与成佛 一切都是缘起。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都是缘起的。解脱和成佛,也都是缘起的。 不能解脱,是因为被某些东西束缚。摩诃俱絺罗曾经问舍利弗:是眼束缚色,还是色束缚眼? 就像人牵着绳子遛狗,狗跑得太快,人被狗拽着跑,成了狗遛人了。摩诃俱絺罗问舍利弗,是眼被色拴住了,还是色被眼拴住了?是耳朵被声音拴住了,还是声音被耳朵拴住了?是心被万法拴住了,还是万法被心拴住了? 舍利弗说,有两头牛,一头黑牛,一头白牛,套在同一个“轭”上。轭,就是套在牛脖子上弯曲的木头,可以控制牛。如果两头牛一起犁地,就套在同一个轭上,“轭”有“束缚”的意思。数学里有个词,“共轭”。这里,黑牛白牛就是共轭的。舍利弗问摩诃俱絺罗:是黑牛套住白牛了,还是白牛套住黑牛了? 都不是。是轭套住它们,让它们不自由。 轭,就是“欲贪”。不是眼拴住了色,也不是色拴住了眼,是欲贪把眼和色拴在一起了。 男的和女的结了婚,是男的让女的不自由了,还是女的让男的不自由了?都不是,是结婚让他们不自由了。准确地说,是欲贪让他们不自由了。 不仅结婚,一起做事也一样。本来关系不错,如果没有共事,大家都觉得彼此都不错,一旦共事,就容易出现问题。如果一个人说了算,另一个人辅助,也没问题。怕的是,两个人都想说了算,都想让人家听自己的,这时候,就“共轭”了,两个脖子套在一根木头上了。他往东,你不想,也得被他拽着往东,就搞掰了。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不要把脖子跟三观不同的人套一块。人与人之间,成长环境不一样,熏习也不一样,三观就不一样。套一块,就被束缚。不仅仅是一起做事才叫“同事”,夫妻之间,也叫同事,因为要一起生活;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叫同事。当彼此把对方视为自己所有,想要控制对方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 菩萨的四摄法里面,最后一个也叫“同事”,菩萨利益有情,是要和众生一起做事的。而且,菩萨和凡夫,三观也是不一样的。菩萨已经“见道”了,我们还没有。那菩萨为什么不痛苦呢?因为菩萨的脖子没有跟我们套在一起。我们都套在“三界”这个“大轭”上,菩萨没有。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的家,菩萨虽然示现在这里,但他真正的家在极乐世界。所以他很自由。 佛教里面,“轭”有四种: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这四种轭包含了一切烦恼。总地来讲,就是“三界”。 三界受苦,是缘起的;解脱,也是缘起的。想解脱,得明白为什么受苦,这就是“集谛”。佛陀用很简单的话概括缘起,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还可以再简单一点,就是三类:惑、业、苦。其中,苦,是苦谛;惑、业,是集谛。惑,就是烦恼。 苦是怎么产生的呢?大家记住“六个六”: 刚才说的“轭”,欲贪,叫“六爱身”,这是产生苦的直接原因,是“惑”。具体包括六种:眼的贪爱、耳的贪爱、鼻、舌、身、意的贪爱。 “六爱身”怎么来的呢?从“六受身”来的。因为有“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苦的就讨厌,乐的就留恋,“六爱身”就出来了。 大家要注意,不仅贪是爱,瞋也是爱。不仅想要一样东西是爱,想离开一样东西,也是爱。真正的出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乐受不贪著,一是对苦受不厌弃。我们一般讲出离,侧重讲前面,其实后面也是。菩萨不舍娑婆世界的众生,也是出离。他知道娑婆世界是苦,但他不拒绝,不回避,所以从娑婆世界出离了。 贪爱是从觉受来的。“六受身”引起“六爱身”。那什么引起“六受身”呢? “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触,是“接触”的“触”。如果不接触,就没有“受”。 “六触身”怎么产生的呢?“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触身”不仅产生“六爱身”,还产生“六想身”“六思身”。六想身,“想”是“取相”。眼睛取相,是眼想身。就像我们来到善导书屋,看到桌子,第一眼都是看到桌子的大体,接下来马上有人注意到桌子上的书,有人注意到桌子上的水果,这就是取不同的相。 六思身,就是行为的造作。有人伸手拿饼干,有人翻书,有人挪椅子准备听课,都是由“思心所”发动的,造业就是靠思心所。 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六想身、六思身。这六个六,就是有情活动的规律。有了六爱身,就有了“惑”,就会推动有情造业,起“六思身”,然后就会受苦。而六爱身的产生,是从识、触、受,这里来的。六识身也同样是缘起的,从哪里来的呢?内六处、外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有外道认为,怎样解脱呢?闭上眼睛,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听,心不要想,就没有烦恼了。这是不对的。这样修,将来就升到无想天了。在无想天,虽然很长,但脑子都没有动,等于睡了一大觉,一觉醒来,掉到畜生道了,笨得不得了。 这不是解脱的方法。人不是木头、石头。修行也不是要修成木头。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但是,在境界上不要取著,不要产生贪爱。怎样才能不产生贪爱呢?如理作意。如理作意,仍然会产生识、触、受,无论是苦受,还是乐受,都以平等舍心对待,苦受不瞋,乐受不贪,识就可以慢慢转化成智。凡夫就可以慢慢转化成圣者。 不过,唯识宗说,有一类众生“无种姓”,怎么也不能成佛。这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这个说法,是因为唯识宗和其他宗派特点不一样。唯识宗是侧重分析的。要分析,就要先下定义,准确定义每一个法相。下定义,就是要找“自性”。所以,唯识里面,谈到某个法,先说这个法“自性”怎样,“作用”怎样。不这么做,就没有办法分析。但是,下的定义,和法本身,毕竟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定义四大种:地、水、火、风。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但是,这些基本元素也不“基本”。因为“地”里面就有“水火风”,“水”里面也有“地火风”,你找不到百分之百的“地”,任何“坚性”里面,都多少有点“湿”“暖”“动”的性质。所以,唯识学里的“自性”,和中观里的“自性”,听起来是一个词,但内涵很不一样。唯识学里,任何一法,所“任持”的就是它的“自性”;但是中观学里,你找不到什么法有“自性”。因为中观不是用分析的方法。 就像画画,你为了画得准确,先拿笔和尺子打好格子,一格就是一格。法相,就好比格子。研究法相,就是先打格子。中观侧重讲性空,它不用打格子;唯识侧重讲缘起,就先打好格子。等画好了,格子是要擦掉的。格子是为了分析的方便,才建立的。 法相的学习,对理解缘起非常有帮助,甚深难见的缘起,借助法相,更容易分析、理解。而“倍复甚深难见”的“涅槃”、“性空”,就超越了分析。说到底,诸法无我,没有任何东西,不是如幻如化的。连成佛、涅槃,也是如幻如化的。如果说有什么法能超过涅槃、成佛,也还是如幻如化的。这就是“性空”。 大家不要听到性空,就怀疑极乐世界。因为“空”义太难懂,大家往往误解。“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极乐世界就是因为性空才成就的,才坚实不坏。为什么说善导大师楷定古今?因为他说极乐世界是报土。根据在哪呢?《观经四帖疏》里,善导大师引用《般若经》这段话: “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 初发心菩萨,一听到性空就吓得不得了:修到头是一场空,极乐世界并没有。其实不是这样。修行目的是什么?往生是为了什么?为了解脱,断烦恼,“无有众苦”。“性空”代表什么?烦恼是空的、业是空的、苦是空的;惑、业、苦都空,都是因缘所生法,那解脱就不遥远,往生是可以的,成佛是不难的。 佛果是从菩提心来的,菩提心,看起来好像很难。人家想:我是老百姓,普通人,你让我利益一切众生,我没那么高尚,我干不来。经济学有个“理性人”假定,说人都是利己的,干什么事首先考虑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假如菩提心有自性,不是因缘所生,那我们都发不起来,都没法成佛。但好就好在菩提心跟其他东西一样,也是因缘所生。从什么生的呢?大悲心。 什么叫大悲心?你走路,看到一只流浪狗,哇,好可怜,瘦得皮包骨头。这就是大悲心。看到小孩从摩托车上掉下来,哎呦,小孩!心马上很难受。这就是大悲心。 儒家讲得很好。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就是菩提心。仁之端,就是菩提心的开端,起源,从哪儿来的呢?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相当于大悲心,人人都会有。你看到众生的苦难,会同情,觉得他可怜,就是恻隐之心。为什么“人皆有之”?因为大家是同类。大家多多少少有相同的地方。所以别人的苦难,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的苦难。 孟子举的例子,是“孺子入井”,小孩掉到井里。这小孩不是你的,但不管是谁家的小孩,你看见他掉到井里,马上要跑过去,要想办法救他。看见他受苦,你的心是不好受的。这种心推而广之,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成为圣贤。 成佛难吗?从缘起上看,这样的心,谁没有呢?扩充它,推广它,就成佛了。众生是树根,用大悲水来浇灌,长出来的花果,就是菩萨、佛。 王路:聊聊信根 王路:聊聊弘一法师 王路:聊聊鸠摩罗什 上一篇:《落雪听禅》,心自安然! 下一篇:弘一法师的禅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