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邮箱修改🎁免费下载专区📒收藏夹👽聊天室📱AI智能体
DZ插件网 门户 站长资讯 查看内容

(摘录与批注)6.上野千鹤子《厌女》(2)

2025-3-2 19:13| 发布者: 婷姐| 查看: 37350| 评论: 0

摘要: 2025年2月9日上午10:23第九章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作为反面教师的母亲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母亲通过厌恶女儿的女人味而在女儿心中根植自我厌恶的意识,女儿则通过目睹母亲的不满足不如意而轻蔑母亲。(叶:母亲 ...
2025年2月9日
上午10:23
第九章
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
作为反面教师的母亲
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母亲通过厌恶女儿的"女人味"而在女儿心中根植自我厌恶的意识,女儿则通过目睹母亲的不满足不如意而轻蔑母亲。(叶:母亲运用社会特有的女性侮辱来以性别侮辱女儿,女儿自然为其下限之低和无所不用其极感到极大震惊。)

同时,孩子们也看到,在孩子的人生中作为最初的绝对权力者登场的母亲,却伺候并被控制于更为强有力的权力者。(叶:女儿所看到的现实)

母亲的不如意,与自己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混为一体。母亲一边诅咒自己的人生,一边又将同样的人生强加给女儿,引来女儿的憎恶。(叶:母亲所谓“完成自己的任务”或“结婚生子才能成为完整的女人”均属此类。)女儿一边视母亲为"不想成为那样的人"的反面教师,但同时也知道要想解除母亲的束缚必须借助他人(男人)之力,对这种只能委身他人的人生深感无力,而且,她还预感到,自己委身的那个男人,或许与不合理地支配母亲的父亲一模一样,为此而恐惧不安。(叶:毕竟例子就在眼前。)

徒劳地看不到出口的无尽循环。

母亲的代价

社会上一边对成为母亲的女人道喜,不把没做母亲的女人当"成人"对待,但却一点也不去分担母亲承受的重负。女人也许为当上母亲而喜悦,但要意识到为之付出的代价之大,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叶:恭喜的是有了新的可完全受支配的人。)

对于自己付出的代价,母亲想让孩子来补偿。如果是儿子,补偿方式简单明快,即,出人头地,将母亲从蛮横粗暴的父亲手中拯救出来,终身恭顺孝养。在父权制度之下,母亲的最终胜利和最大报酬,就是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恋母情结的孩子,让儿子继承家业以后,自己登上"家业继承人之母"即皇太后的地位。(叶:东亚母子恋)

女儿呢?女儿早晚要出嫁成为"别人家的人",对女儿的投资不过是白白扔进阴水沟,不能期待投资的回报。可是,这种"常识"已经是稍前一个时代的了。现在,女儿终其一生为母亲的所有物。并不因为出嫁了,女儿便可以免除娘家父母老后的护理义务,母亲也指望女儿来照料自己。在过去十年里,"希望接受护理"的家庭成员顺序中,第一位从儿媳变成了女儿。与此相应,实际上由女儿护理父母的比例也增加了。

可是,女儿还是与儿子不一样。女要回应母亲的双重期待,既要像儿子,又必须做好女儿。女性的选择可能性扩大的时代,同时也是"作为女儿"和"作为儿子"的双重负担使女儿的负荷更为沉重的时代。

母亲为女儿的幸福高兴吗

女人有两种价值。自己获取的价值和他人(男人)给予的价值。在女人的世界里,后一种价值似乎高于前一种﹣ I 酒井顺子的《败犬的远吠》(2003〕一书这样告诉我们。在前一种价值不能期待的时代,女人们可能还活得轻松一点。但当今的女儿们,前一种价值和后一种价值都必须满足。母亲也变得期待女儿能将两种价值都实现,有的母亲等着给结了婚的全职女儿带孩子。

对这样的母亲,女儿会感谢吗?

这种母亲,其实是在对女儿宣告: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对你放手。这等于是说,你的人生属于我,作为我的分身,实现我的梦想蓝图才是女儿的职责。信田佐与子有本书题为《以爱的名义的支配》(1998〕,母亲的行为,完全如那书名所示。女儿当然会对母亲的期待感到压抑,母亲一方将"爱"、"自我牺牲"强加于人,性质恶劣。

演员、社会活动家中山千夏,长年生活在拼命让孩子成为明星的母亲的支配之下,她在一篇随笔里写了与母亲的抗争对决。对激动亢奋地坚持"都是为了你好"的母亲,她执拗地追问到底,最后终于逼母亲承认了,"其实是为了我自己"。

对于母亲,女儿如果仅仅实现了"自己获取的价值",是不够的。如果女儿没有得到"他人(男人)给予的价值",母亲的野心尚未完成。母亲之所以为母亲,是因为她实现了被男人选上的价值(即使并不满足)。如果女儿没有实现这一种价值,不管她多么能干有为,母亲也可以一生都不把她当作一个成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把女儿当成人,同时也就是确认女儿还停留在自己的领地里。没有当上母亲的女儿,即没有像自己那样背负作为母亲的辛劳的女儿,母亲决不会承认她是一个真正的成人。

·

以弗洛伊德理论来解读母女关系的最出色的著作,是竹村和子的《关于爱》〔2002〕一书。

·

最近接连出版了不少关于母女关系的书籍,有信田佐与子的《不堪承受的母亲之重﹣﹣守墓女儿的叹息》[2008〕,还有斋藤环的《母亲支配女儿的人生﹣"弑母"为何困难》[2008〕,压卷之作则为佐野洋子的《静子》[2008〕。

2025年2月25日

早上8:32

在她念高中的时候(女校),女生们的惯例是,去上学时穿校服的裙子,到学校后换为运动服的裤子。这不是学校的强制,是学生们自己的选择。裙子,是最易懂也最顽固的女性符号。男人没有穿裙子的选择,但女人既可以穿裙子也可以穿裤子,这意味着,女人穿裙子就是在选择"扮女装"。白井以经验数据证明,在男女同校改革的前后,这一惯例发生了急剧变化。男女同校后的女生们,无论上学途中还是在校园内,一直都"扮女装"。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 Judith Bulter )说,"女人味儿"是一种"展演( performative )",那么可以说,女人是通过持续地"扮女装"而"成为女人"的。男女同校的女生们,是在用女装符号来实践将自己与男生们区别开来的差异化。(叶:当今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有仅仅只对符号起反应的特征,“裙子”就是其一,即:如果不穿“女装”模式的衣服,即使生物属性为女,也可以不被算作女人。即使生理属性为男,只要穿了“女装”,便不算做男)

·

在男人世界里,价值标准是一元的,"让男人倾倒"的男人,女人也会倾倒。金钱和权力,是衡量男人价值的最明快易懂的尺度。男人喜欢钱与权,女人喜欢有钱有权的男人,那个堀江贵文豪言"女人跟着钱来",诚哉斯言。(自己被女人喜欢,不是因为本人而是因为钱,监狱中的堀江,现在会带着悔意再度确认这个事实吗?)(叶:嘲讽度拉满)

·

原注4:指同性恋男人过度女装的略。同性恋男人通过滑稽地模仿女人的服装举止,反向地揭示"性别实为演技"的事实。

·

在家庭中处于最弱者地位的女儿,其攻击并不直接指向强者父母亲。弱者的攻击,只是指向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不能反抗,是比自己更弱的弱者,是自己仅有的一点点领地。相反,儿子的攻击性,通常表现为更单纯的"他罚"或对他者的伤害,两者形成鲜明对照。从这个角度来看,将自己身体如同扔进阴水沟一般交给男人的越轨行为(包括卖娼在内),便可被解释为与厌食症、割腕等具有相同性质的自伤行为。(叶:心理和身体上)

·

原注3:事实上,人类学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去母系社会超布连群岛( Trobriand Islands )时,曾因发现彼地并无"俄狄浦斯情结"而困惑混乱。另外,我们还知道,对于在单身母亲以及收养女婿的家庭里长大的儿子,与父亲同化的机制很难产生。

·

饭岛爱子,1970年代女权运动兴起之前的日本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70年代的"与'侵略、歧视'抗争的亚洲妇女会议"的中心成员。她去世后,在加纳实纪代等人的努力之下,出版了她的遗稿集《超越"侵略、歧视"》(2006)。收录于此书中的《活着﹣﹣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半生》一文,赤裸裸地描写了一个"父亲的女儿"如何脱离被父亲根植的厌女症的过程,是一篇让人震惊的文本。

·

公务员的职业,既带有权威性和压制倾向,同时又是谨小慎微而伪善的。(叶:全世界公务员的特质吗)

·

为了脱离现代父权制的厌女症,女人只能放弃"母亲"、"女儿"的角色。因为,在现代父权制家庭中,"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这些表达家庭成员关系的词汇,都已被写进了厌女症。"母亲"也罢,"女儿"也罢,无非都是父权制给女人的指定席位。"母亲的解放/从母亲的解放"和"女儿的解放/从女儿的解放",互不可分。(叶:对“指定席位”的解构是解放的第一步。)

·

白井裕子的《男生的出现带给女生外观的变化》[2006〕一文。

作家桐野夏生,则以事件为原型写出包括上下两卷的长篇小说《异常》〔2006〕。中村乌萨吉在她的《"我"之病》〔2006〕一书中,为此用去整整一章的篇幅。

·

乔凡娜·弗兰卡·德拉·科斯塔( Giovanna Franca Dalla Costa )在《爱的劳动》( The Work of Love )(1991〕一书中尖锐地指出,妻子的性是"无偿劳动"(原注2)。

·

据说,衡量男人成功的一个社会指标,是拥有"美人妻"。其实,更准确地说,是"花钱的妻子"。这是男人为了夸耀:我的性欲不是随便就能满足的,满足我性欲的女人需要花这么多钱来维修保缮。在美国,这被称为"花瓶妻"( trophy wife ),是胜利的奖赏。于是,富人妻要孜孜不倦地花钱美容保养着装,因为那是衡量丈夫地位的指标。(叶:说到点子上了,社会功利认知中所谓的美,实际上就是需要源源不断的金钱所滋养出来的产物。)

·

想以"性的认可"来解释少女卖娼"动机"的,到底是谁呢?是向"寻求性的认可"的少女们"给予认可"的男人们。对女人的存在"给予认可"的,总是男人。从"性的认可"的解释中最能得到安慰的,应该是对很多卖娼少女给予了"认可"的宫台本人吧。(叶:我也认同)

·

买娼卖娼的营业
买娼卖娼的营业,如果没有男人不择对象这个前提条件,不可能成立。"不择对象"的,不是女人,是男人。为此,男人一方必须具备的性欲机制,是抹去女人的个体差异,如恋物癖一般,仅对女性符号便能发情。正因为男人的性欲对"迷你裙"、"裸体"甚至性器官等片断的肢体部位也能发生条件反射,性买卖才得以成立。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男人的性欲就像被称为"兽欲"一般,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恰恰相反,这意味着男人的性欲是如此被条件规定了的文化产物。(文化时期不同,符号差异极大。)

·

一种单纯之至的命题:"女人的存在价值,就是成为男人性欲望的对象。"由此看来,小仓千加子在《性的心理学》一书中对女人"思春期"所下的定义,堪称名言。她说,所谓"思春期",便是"意识到自己身体并非自身之物而是被他人观看成为他人快乐道具的时期"[小仓,2001:3〕。成为男人的欲望对象时,女人就"成为女人"。与年龄无关。当不再是男人的欲望对象,女人就"不是女人"了。这个命题的过于直白易懂,几乎令我晕倒。

正如中村所言,这个命题,还可以衍生出无数版本。"女人穿迷你裙来刺激我的欲望,真不像话","丑女不能刺激我的欲望,实在没趣"等等。明明这一切都是男人的独脚戏("独善"一语,妙极〔原注6),却将责任转嫁到女人身上。正像性骚扰男人的辩解,"是她引诱我的"。

·

酒井顺子在《败犬的远吠》(2003〕一书中告诉我们:女人有两种价值,自己挣来的和别人给予的,只有一种是不充分的;在这两种价值中,后一种似乎被认为高于前一种。东电女职员,就是处在被这两种价值割裂的状态之中。这种割裂,即使不是东电女职员,"男女雇佣平等法"之后的女人,都体验过的吧。

可是,如果我们再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两种价值,不都是"被男人认可的价值"的别名吗?

·

大众作家的成功缘于"与庸众俗情的串通"。(叶:低等次的、非理性的、非解剖式的充斥性情绪满足。)

·

2005年,角田光代以《对岸的她》〔2004)获得直木奖。

丝山秋子的芥川奖获奖作品《在海上等你》(2006)

星野智幸,在小说《彩虹与黑衣的故事》〔2006〕中,描写了虹子与黑衣两个少女的友情,十分清冽。

·

2025年3月1日

傍晚6:36

中岛梓,以栗本薰的笔名创立了"美少年"的文学领域。这位先驱作家《美少年学入门》[中岛,1998〕

·

如果真正追求"对等关系",女人不会以年长、高个、地位学历高的男人为理想吧。"我只能爱让我尊敬的男人",仅仅表明女人想从属于男人的欲望;"只有年轻可爱的女孩子才能让我发情",这种男人不过是在自白,只有面对能控制于掌心之中的"支配与拥有的对象",才能产生性欲。(叶:社会广泛文化因素不自觉潜入人心并稳固生根。)

我在《发情装置﹣﹣色情的脚本》(1998b〕一书中写过,色情是被文化和历史的条件所规定的。"女人的脖颈很性感","女人的腿弯让人心跳"之类,不过是身体在描摹文化在身体中刻下的印迹而已。正因为色情是文化的"发情装置",所以才需要知性和教养。

·

伊芙.塞吉维克《男人之间》,以 三项配套的理论装置为武器,解析了近代英国文学;

·

在异性恋的装置之下,男人与女人并非对等的一"对"。男人处于性欲望主体的位置,女人处于性欲望客体的位置,这个关系在男女之间是不对称的。异性恋秩序是一种"命令",要求男人不得以同性男人为性欲望的对象,他的性欲望对象只能是"非男人(即女人)"。反过来说,被男人视为性欲望对象的人,便成为"非男人=女人"。如果那个对象是男人,他便被女性化,被视为"像女人一样的男人"。(叶:解答了为何同性恋弱势一方也会向女性元素靠拢,而强势一方会向男性元素靠拢,如此以来仍然处于异性恋秩序之下。)在这里,"女人"的定义就是男人性欲望的客体。因此,不能唤起男人性欲望的女人,在定义上便"不是女人"。(叶:被架构出来的女性元素。)

·

异性恋秩序的核心为厌女症,就完全不奇怪。因为,唯有"不是女人"的自我身份认定,支撑着男人们的"男人气"。一个男人,只有把女人当作性的客体证明自己已经成为性的主体之后,他才能得到同性集团的认可,获取进入男人共同体的正式成员资格。

·

塞吉维克在构思她的理论时,借用了勒内·吉拉尔( Rene Girard )在《欲望现象学》( Girard ,1965〕一书中提出的"欲望三角形"的理论框架。正如拉康所言,欲望乃他者之欲,指人们将自己渴望与之同化的对象所欲之物视为自己的欲望对象。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同,在这里,同化的对象与欲望的对象分为不同性别。在吉拉尔的"欲望三角形"中,让人渴望与之同化的"他者",必须是尊敬、爱恋或竞争的对象,所以,生出这种欲望的男人之间,常为父与子、师与徒、前辈与后辈或互为对手的关系。如果对对方不抱敬意,"他者的欲望"就不会产生价值。男人通过获取自己渴望与之同化的对象所欲之物,从而使自己也立于同化对象所占据的"欲望主体"的位置。

·

厌女症的整体关系概念图



只要性别关系中还存在权力的不对称,女性之间的纽带,即使存在,也与男人之间的纽带不可同日而语。因为,通过与同性集团的同化所能得到的权力资源,男性集团与女性集团相比,多寡之差是压倒性的。谁愿意主动去与处于劣势的集团同化呢?即使女性的同性社会性欲望与同性恋之间有连续性,那也只是一种甘居劣势的不利的选择。与之相比,女人不如接受性欲望客体的角色,归属于男性集团,通过这种途径去寻求权力资源的分配,虽然这个途径只是间接的,但效率却远远更高。只要女人还是被置于围绕男人(被男人选上)的潜在竞争关系之中,女性之间的同性社会性纽带,即使存在,也是很脆弱的吧。这正可以解释,女人的嫉妒,为什么不是对背叛了自己的男人,而是指向同性的女人。(叶:故对现实等级有追求的女性往往会做出如此选择,因为这个选择背后代表着无路可走。)

·

在不厌其烦地剖析了厌女症的种种现象之后,最后一章题为"厌女症能够超越吗",这种手法实在太一目了然。厌女症要是简单地就能超越,还用写这本书吗?厌女症与社会性别一样,不是因为我们懂得了那仅仅是在历史中被建构起来的文化产物,便意味着我们能从中得到解放。而且,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见,由于厌女症已经太深地刻进我们的身体,潜入欲望的核心,若是去掉厌女症,很可能像倒掉盆里的婴儿一样,将欲望本身也全盘否定。关于超越了厌女症的未来世界,就像马克思关于废除了阶级的未来世界所言,我们只能说:

"由于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厌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世界。"

超越厌女症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女人的路径,一条是男人的路径。
关于前一条路径,我要对一个广泛流通的误解作出解释,即"女性主义者也有厌女症"之说。对于此说,我们点头称是即可,没有任何否定的理由。原因之一,生于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侵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原因之二,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如果有女人自身完全不存在厌女症(那样的女人如果有的话),那她就不存在斗争的对象,也就失去成为女性主义者的理由了。如果有女人自身完全不存在厌女症,只为改变社会而斗争,那么,女性主义就不再是"自我解放的思想",而只是"改变社会"的道具。这样的斗争,只是一种"强加的正义",几乎可称不同文化的碰撞,两者之间不但不能对话,反而会以多数派对少数派的压抑和排除而告终吧。本来,何为厌女症,只有知道的人才能判定。许多女人,正是因为知道了何为厌女症,才对此感到愤怒和痛苦。

·

森冈(森冈正博)自述,"我是女性主义的产儿,毫无疑问,属于被女性主义思想唤醒的一代。"(フリーターズフリ一,2010:147〕这么自我认定的森冈断言,"'男人'固有的性的痛苦和苦恼,是存在的。"(フリーターズフリー,2010:156〕

"作为一个男人,明明在恋爱、性爱、性等方面伤痕累累,却要装做什么痛感也没有,说自己是无伤的加害者,一直就这么欺骗自己,以这种方式让自己去适应社会构造。我意识到这一点,用了很长的时间。"[フリーターズフリー,2010:157]

男性学指出,男人也为性别的束缚而受苦,但是,那不是后一种自我厌恶即"不够男人"的痛苦吗?性弱者、不受女人喜欢、无业、自闭等等所谓的"男性问题",表现出的是对偏离男性集团"规格"的恐怖和痛苦。"偏离规格"的男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日益走向孤立,是能够理解的。被同性集团排除的"没能成为男人"的人们,相互之间不可能团结。
当然,女人同样有对"偏离规格"的恐惧和痛苦。减肥、不孕治疗、"败犬"恐惧,等等。可是,当她们成功地克服恐惧达到"规格"时,她们方才知道自己陷入了厌女症之中,为之愕然,不能不自我厌恶。"规格外"的女人们,一面与自我厌恶做斗争,一面争取和其他女人的团结。这,就是女性主义。因为她们深知自我厌恶的普遍性。

森冈指出的男性的自我厌恶,的确有深度,触及到了男性性的根基。他谈到了男性性与暴力的结合。暴力,以恐怖为名,是一种解除了自我防卫的与他者身体的过剩关系。男人在与他者身体发生暴力关系以前,应该先是对自己身体的暴力吧。这一方面表现为不顾身体安全的鲁莽或勇气,另一方面表现为酒精中毒(叶:吸烟、一定要把皮肤晒黑等。)、毒品中毒等慢性自杀。对身体的过度关注,被视为"懦弱"、"像个女人"等男人气的欠缺。无论走向哪一方,等在男人前面的,都是"自我厌恶"。可以想见,对于男人,无论"是男人"或"不是男人",都是充满痛苦的经验吧。

男人的自我厌恶,来自被他者化了的身体的报复。这样的男人,超越厌女症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停止对身体的他者化。换言之,停止成为身体及身体性的支配者,即精神=主体。(叶:即停止为了“更像一个男人”以及与男性集体同化而去主动强行更改自我身体。)停止将与身体相关的性、怀孕、生育视为"女人领域"。如果像森冈所言,男人也想接受"一个完整的自己",那么,就应该与包括身体在内的自己和解。正面面对身体的欲望和欲望的归结,关注陪伴身体的变化,不要贬低以身体为媒介的亲密。无论对谁,身体都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最初的他者。如果我们接受了身体这个他者的他者性,应该就能够延伸出去,进而接受通过身体相关连的他人的存在,这就是,既不将他人视为支配控制的对象,也不视为威胁恐怖的源泉,而是完整地接受下来。对于男人,"他者"的中心即为女人,故男人成为主体的核心便是将女人(和像女人一样的男人)他者化并加以排除,这应该终止。

对于(理应)生为男人的人,这意味着战胜"变得不是男人"的恐惧。(叶:如:“不抽烟喝酒就不算男人”“皮肤白就不算男人”“用吸管喝水就不算男人”“不想学开车就不够男人”“没有世俗成就不算男人”“与粉色有任何关联就不够男人”以及“没有对象就是失败的男人”等等)这个课题,男人是否能够完成,我不知道。如果完成了,男人的欲望会变成怎样的形态,我也不知道。森冈说,"作为男人出生成长的一切,都希求得到完整的肯定,"他接着又说,所以,"必须拒绝女性主义中否定男性存在的核心思想。"(フリーターズフリー,2010:184-185]

请不要误会。女性主义否定的是"男性性",而不是个体的"男性存在"。如果被分类为"男性"的人们,"希求得到完整的肯定"﹣这个希求对每一个人都是极正当的﹣﹣那么,就像为"得到完整的肯定"而与厌女症斗争的女人一样,男人也必须与自己的厌女症格斗。(叶:只有摆脱厌女症,才能摆脱压在自己行为头上的“像个女人一样”“不够男人”等等时刻像闸刀将要落下一样的压力,只有努力摆脱将女性次等化的厌女症观念,才能接纳自己身体的正常欲求,停止为了远离可能被定义为“女性行为”的活动而不断伤害自身。同时,摆脱与其他男人对比而产生的强烈自我厌恶,摆脱强烈的挫败感。接纳自己的身体,就是接纳“自我”,让自我性从千篇一律的模板式社会文化中开出独特的花。)




上一篇:湖州市中心血站微信公众号运营服务站内招标公告
下一篇:安全不是枷锁,而是守护生命的铠甲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I智能体
投诉/建议联系

discuzaddons@vip.qq.com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按照公告处理!!!
  • 联系QQ客服
  • 添加微信客服

联系DZ插件网微信客服|最近更新|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Z插件网! ( 鄂ICP备20010621号-1 )|网站地图 知道创宇云防御

您的IP:3.147.84.210,GMT+8, 2025-4-6 22:16 , Processed in 0.182070 second(s), 4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5.0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