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巨火。 它像一颗炸弹,炸开了互联网创业的黄金年代。 只要你有想法、能发现用户需求,就能设计产品方案——你不需要懂技术,甚至不需要团队,因为“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是“解决问题”。 那时候,互联网正在狂飙:淘宝让普通人能开店,微博让草根能发声,微信还没诞生,但所有人都觉得“机会遍地都是”。 你只需要注册一个域名、画几张原型图、讲个动听的故事,就能拉投资、组团队、开发产品。“产品经理”成了最性感的职业——仿佛只要会写PPT、会画流程图,就能改变世界。 但现实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更像一场幻觉。你确实可以提需求,但需求落地需要工程师写代码、设计师画界面、运营搞推广。普通人空有想法,却像手里攥着藏宝图却找不到船的水手——你没法自己造一艘船。 很快移动互联网爆发,产品经理成了“推动项目的核心角色”。但经典场景是,产品经理熬夜写了80页需求文档,工程师看完第一页就说“这个功能实现不了”。 有人自嘲是“传声筒”,有人转型做增长黑客,更多人陷入迷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口号,成了互联网圈最大的黑色幽默——它本质上是一群“不会写代码的人”在指挥另一群“会写代码的人”,而双方都觉得自己才是对的。 但,2024年,是奇迹年。这一年,DeepSeek的代码大模型让程序员惊呼“我要失业了”,MidjourneyV7能一键生成高保真UI设计,Cursor这类AI编程工具甚至能听懂人话:“帮我做个朋友圈风格的社交App,带短视频滤镜和匿名聊天功能。” AI干了三件颠覆性的事:
一个外卖小哥想做个“骑手互助地图”,标记哪里有免费热水、哪个小区保安不让进门。放在过去,他得攒钱找外包团队,现在他可以直接对AI说:“做个地图App,用户能上传位置和标签,其他人能按距离搜索。”20分钟后,一个可运行的最小化产品(MVP)就诞生了。 这才是真正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你不需要说服任何人,只需要对自己负责。 当AI成了你的“全能员工”,会发生什么? 过去的产品必须服务百万级用户才能存活,未来哪怕只有100个人需要“自动生成土味情话的闹钟”,也能靠AI零成本开发。小众需求不再是商业毒药,而是创新源泉。 云南的茶农可以用AI训练一个“古树茶鉴别模型”,广州的服装店主可以开发“一键生成穿搭视频”的工具。技术垄断被打破,最懂需求的人终于能亲手解决问题。 想象这些场景: 退休教师开发“AI孙子陪聊机器人”,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问题;残障人士设计“手势控制智能家居”方案,直接开源给同类用户;高中生用AI三天做出“校园霸凌匿名举报平台”,推动制度变革。 产品不再是“商业工具”,而是普通人表达价值观的载体。 直到今天,计算机语言开始回到语言本质状态:人的语言就是计算机的语言。这是多么惊险的跳跃! 但历史告诉我们,技术从来不分善恶,人才是关键。 10年前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理想,10年后的版本则是工具——而工具的价值,取决于握工具的手。 当每个人都能轻易开发产品,垃圾应用会淹没真正有用的创新;AI生成的“一键P2P诈骗平台”可能比正经产品跑得更快;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人类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2010年,都说互联网产品经理改变世界。 14年后,这句话或许该改成:“现在,轮到你上了。” AI给的不仅是代码和设计稿,更是一张“入场券”——它终于让“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口号,从土味鸡汤变成了用户手册。 沟通交流探讨合作,扫码加我微信 上一篇:Web前端岗,爆了! 下一篇:但愿余生无波澜,所念之人皆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