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设计好,还是阿里的设计强?这在业界一直都有着一个奇怪的现象:普通人都觉的腾讯的产品设计的精致、体验好;但是设计师群体内部,倒是有不少人都认为阿里的设计格局更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先别急,先从最近跳槽季开始说起。 就业市场上,一直都存在着两种声音: 求职者说:“找工作好难,怎么就进不了好公司呢?” 招聘方说:“招人好难,怎么就没个好的设计师呢?” 当然求职者会diss厂方又想要好的,钱给的又不多;而厂方会diss求职者你们那点能力也就这个价。 发现这个矛盾几乎是无法调和的。 不过,最近看了不少作品集,如果抛开“要招勇夫先给重赏”的杠精思维,我们从设计师能力角度来说,还是有些东西可说的,那就是 什么样的设计师才是优秀的设计师 按照我多年大厂和作坊的经验,我总结了优秀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三种能力,不管是交互设计师还是视觉设计师。 系统的方法+深入的实践+宽广的眼界 三者缺一不可 第一,要有系统的方法,这个说阿里更擅长应该没有啥争议吧。 基本工作3年以下的设计师在这块做的都不太够,即使是在TOP2的这两家大厂,能够做到的也不多。这也是初级设计师和高级设计师的一个分水岭。 毕业1-3年,无非就是把工具用熟练、把流程学会、完成基本的业务需求,这个阶段,就是培养基础技能,以及熟悉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稍微优秀点的能够独当一面,成为团队里的主力。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能干活。 但是你问这个阶段的设计师,你做的这个项目和另外一个项目有啥关系?能不能总结出一些共性的方法来?他们肯定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如果没人指点,这个阶段的设计师很可能就觉的原来做设计也就这样了,到头了,于是想着要不要去拓宽一下技能,比如UI设计师学交互、交互设计师去做产品,各种网文提倡设计师要多了解业务,要有商业sense,就是针对这个阶段设计师的,到头来矫枉过正走偏了方向,把简单的技能增加误解为专业深度,这是误入歧途啊。如果想成为专家,就不要听信那种“相声界歌唱的最好的,歌唱界相声说的最好的”的玩笑话,这句话不知道坑害了多少人。你捋一捋,就算是这句话原创作者冯巩老大爷(著名相声演员,怕你们后浪不知道,给你们标注下),他给你唱歌出唱片,你会买单么?就算是正当红的小岳岳,你会正经听他的歌么?他有歌么?《五环之歌》那叫歌么? “老D,恁个龟孙儿,信不信俺咬死恁?” 所以,对于大多数在公司走职业通道的人,靠谱的做法,一定是先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5-10年),做到了专业顶部的那10%,然后才有机会横向发展。 要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就得先把该领域简单问题复杂化(周密、系统 全面),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那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复杂的片段看到背后共同的、稳定的特征,这个就是理论体系的建立。 真正的牛人,一定是用方法论把不确定的事变为确定的事情,然后才能腾出精力来应对不确定的事。所以,一定要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不管是现在流行的DesignSystem还是各种设计分析框架,这些都是属于方法体系的。这些在大厂的专业团队里,以及经典的设计书籍、论文里,我们现在用的那些经典的理论其实都是创立于至少二三十年以前,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多看看这些,但是要谨防那些以营销包装为目的乱创造概念的方法论,靠谱的科学性系统性的东西,一定是能从学术界找到依据的。 第二,有过深入的设计实践,这个方面,两家都不差 知行合一,从实践中总结的方法和理论体系才是有效的。 “懂得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做不出一个好设计”,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有些人掌握了一堆的方法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设计问题,就束手无策了。 在作品集里看到了很多应聘者放了不少分析模型,什么CJM、双钻、卡诺、福格、HEART等等,但是一看具体的项目,跟这些方法毫无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逻辑自洽和解决问题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基于我们的主观意识抽象出来的,不管是我们的数学、物理这些自然科学还是经济学、心理学这类社会科学,其实都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自我解释。所以,我们在建立设计系统理论的时候也必然存在问题,我们只是对用户和商业进行了切片的抽象和建模,能够做到逻辑自洽,但是真实的用户和商业还有更多的信息是我们在抽象时候没考虑到或者是舍弃掉的。而现在你用一个片面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全面的问题,必然会出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有深刻哲学含义的,老人家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放在设计界,那也是非常经典且有效的用户画像。 所以你得能够从业务土壤中去产生、验证你的专业体系,并且要对你的理论是否可以直接用于其他业务领域保持谨慎态度。你从B端的电商业务环境总结的方法论不一定适应B端的SaaS。 一切脱离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体系都是耍流氓,要不是故意装,要么是真心傻。 第三,具备宽广的眼界,这个一般认为腾讯做的更好。 有了宏观的方法论,也能够把业务和用户的大问题解决的很好,流程比较顺,用户无投诉。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只能说是没毛病,功能可用,但是距离易用和爱用的体验,差的还是有一点距离的。很多让用户暖心的、深刻记忆的设计其实跟理论体系关系不大,因为这些创新设计是无法通过系统的方法推导出来的,方法论能够解决工程性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创新的问题。比如从twitter开始的移动端下拉刷新,谁能告诉我是通过什么方法靠逻辑推导出来的。这需要靠设计师的灵光乍现与顿悟,是设计本身最有意思也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地方之一。 要做到灵光乍现和顿悟,其实是需要大量的信息积累,然后在头脑里互相碰撞发生化学反应,这些信息不仅包括技术前沿和设计趋势,还包括前人已经做出来的各种优秀设计成果,这些线上的优秀设计,都是经过验证过的设计智慧结晶。比如下边的这个案例,是一个团队介绍,默认都是正面黑白照 图片来自挖藕,更多精彩案例请在知识星球APP搜索 “挖藕” 当鼠标放到某个人的头像上以后,如下图,所有其他的人的头像都会变化一个姿势,目光看着这个被鼠标选中的人。是不是很有意思? 更多精彩案例请扫码加入或者在知识星球APP搜索 “挖藕” 国内有的国民级APP底部标签栏也是这么做的,不知道有么有什么渊源。用户非常容易被这样的设计所打动,形成深刻记忆。 既能有方法论保证复杂设计的确定性,做到设计赋能商业;又能在一些微交互上做出精彩的设计,打动用户的心。这才是一个优秀设计师应该兼备的素质。 所以,就是要多看各种好的案例,多去讨论和体会同一个命题下不同产品给出的设计方案间的异同和优劣,做的多了,自然对设计的敏感度就提高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就是见的多,拓宽视野,勤于思考。 那么问题来了,去哪找这么多的优秀案例呢?平时也没时间去翻网页和各种APP啊,自己从正文里找答案吧。 至于深圳和杭州的哪家强,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好好看了这篇文章,没方法论的补方法论,缺设计创意的多看多体验多积累,把自己能力提升的全面一些,先进到其中任何一家再说。他们哪家强,都不如你自己强,对吧? 扫码加老D私人微信,朋友圈更多精彩能容 上一篇:工匠精神 || 卢松松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下一篇:以“一站式”服务能力,腾讯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