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从哪里来?
智慧是诸德之母,一切美德若无智慧为其眼目,必多趋于邪路,所以说:诸德如盲,智慧为导。
01
在戒、定、慧三无漏学中,智慧是修行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智慧又称般若,属于六度之一。
佛教的智慧与世间聪明以及其他的世智辩聪不同,是来自自性的觉悟,而不是像世间学问那样通过学习来获得。
02
如《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在诸多佛经中,佛陀通常将智慧比喻为将众生由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彼岸的渡船,还将智慧比喻为医治众生烦恼,得大解脱的良药。可见智慧对于一个修行者得解脱的重要意义。
智慧从哪里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闻慧,从听讲开示、看佛经书而摒除邪见,建立正见,信因果,明因缘。
二是思慧,以禅观的方法,做思惟练习,从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产生明晰的智慧。
三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修戒是在身、口、意三种行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说自害害人的话,不动自害害人的念头。
尽一己之所能及所有,用身、口、意三业,来做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的事,就会产生无我的智慧。
03
修戒,亦名为持戒,凡是危害身心健康的行为不可以做,凡是有益于他人大众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
消极面是已作之恶要改过,未作之恶令不起;积极面是已作之善要增长,未作之善要开发。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经常保持情绪的稳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打坐,也可以念佛安心。
修慧,要看佛经、佛书,看有益于身心健康及精神修养的书籍,而佛书是最好的,它能让我们心胸豁达、气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坐标。
从闻思修的三慧,能够获得利益的经验,名为证慧。证慧的最高深点,便是大觉智者的佛果位。
我们博览群书,精通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便可以在知识里悟出人生的道理。佛陀认为万法不离其宗,不管是文学、哲学、历史、艺术或宗教,其思想内容都有一定的人生经验,我们在这些人生经验中便可以得到启发而生长智慧,读书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净化心灵。
04
我们除了在文字上得到人生智慧之外,还可以用心去体悟身边周遭事物规律性的变化,获得宇宙人生的智慧。
当人生活到七、八十岁时,便会觉悟到人生如梦,数十年转眼便消逝;又当觉察到身边的朋友,或自己的亲信为了利害关系背叛自己时,顿时觉悟到人心莫测,我们如果能够在瞬间万变的梦幻人生里积极进取,不消极,乐于关怀他人,奉献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智慧。
我们如果做好了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的工夫,实相般若自然现前,那么究竟什么叫实相般若呢?实相般若的意思是我们无论面对什么环境,都能当下明白其原由,并且有足够的智慧去面对它,解决它,最后接受它。
一个人如果有实相般若,便能超然于物外,身心自在,当下解脱;能够做到如莲花入污泥而不染,在众人皆醉时,独自觉醒,每天虽然杂务缠身,都保持着一颗清净安祥的心。
佛陀曾说:我说的“法,如镜”子一样,是要你反照自己的。佛法这么说,就得观察自己,有没有种种过失,种种功德?
如有过失,就应该惭愧忏悔,远离过失。如没有过失,应生欢喜心。如观见自己有功德,应该生欢喜心;如没有功德,应努力去修习。
总之,听闻佛法,是作为自己修持的准绳;听法能见于实行才能开启智慧,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