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无人车”背后的人:3公里,30分钟的履行承诺之路
01
疫情再度来袭,谁守护你?
去年入冬以来,北方多地疫情卷土重来,人们重新戴上原本已摘下的口罩,而一些解封小区的大门,被再度关闭。
刘芸住在吉林通化的一个小区,和丈夫一起经营一家小卖部,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要靠家里仅剩不多的大米和泡面来充饥。连着几天没吃过青菜的刘芸开始口腔溃疡,“不停地喝水,为了解决饿,也是怕自己上火”。
刘芸的情况,并非个例。1月中旬,吉林省通化市因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二百多起,紧急实施封闭管理,尤其在疫情最严重的东昌区,连夜对每户居民实施“贴封条封闭管控”,由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帮助解决生活物资配送需求。但猝不及防的“封户”,让这里的生活物资采购和配送系统,一时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为了自救,许多像刘芸这样的通化市民上社交媒体呼救,硬是把这个只有两百多万人口的东北小城,数次送上了热搜。50多岁的刘芸,从来没用过微博,听朋友号召后也赶紧在手机里下载了一个,登进去,看到有人说通化,就也说几句,有人问,她就回复。她调侃道,“给我这个五十几岁的老太太饿得啊,还得学上微博了。”她盯着通化的词条在热搜榜上下浮动。这种呼喊终于得到回应,随着大量物资、配送人力和运输车辆的投入,问题暂时得以缓解。
吃饱、穿暖,是一个人最基础的生活需要。当人们开始为家中没有余粮而焦灼不安时,顿时就会失去平日里那份因“吃饱喝足”而带来的踏实安定。
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武汉整座城市停摆,连这份踏实安定都成了奢侈,支撑人们走下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以每一个人的奋不顾身和自我牺牲,去迎战病毒。
△ 疫情中,人们众志成城
而如今,随着疫苗的开发、防控政策的健全、社区支持系统的完善,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健康宝记录出行大数据,智能机器人协助医护人员导诊、消毒、清洁、送药等,还是智能物流及无接触配送高效而安全地保障物资供应……这些,都让人们在面对疫情时,变得从容了许多。
疫情防控,已经从“肉搏战”,变成综合运用制度、体系、科技力量的“总体战”,整体态势趋向有条不紊。在这一网络的守护下,普通人在面对病毒时,也多了一份底气和信心。与疫情作战中,科技无疑是重要武器,它守护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守护着由“吃饱喝足”带来的基本安全感。
02
顺义街头的特殊“守护者”
这几天,在疫情逐渐步入缓和的北京顺义地区,人们发现,街头出现了一位特殊的科技抗疫“守护者”——一辆无人驾驶的小车,它载着鸡蛋、牛奶等生活必需品,送往封闭小区,给居民们带来便利。
△ 点击上方,播放视频 △看看这位特殊的“守护者”
它的外形憨态可掬:和快递小车有点像,但四个角都是圆乎乎的,颜色是亮丽的橙色,跑起来速度不快,而碰到有人或车接近,就会更加放慢速度;到了十字路口,它也会乖乖停下,“红灯停、绿灯行”。
△ 无人车在路上行驶
它的出现,引来了附近居民、尤其是好奇的小朋友们的围观,小朋友们摸摸它的“大肚子”,张望着里面有什么,还有它头上的两个“犄角”——根据工程师魏少华的介绍,那其实是无人车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它们和车身前方的六只位于不同高度的“眼睛”——摄像头一起,能够监测路面状况,比如,一旦发现有人、车辆甚至宠物靠近,小车就会迅速反应,减速、避让或停止。
△ 小朋友好奇地围观无人车
“我们的安全策略是非常保守的,比国家制定的标准要严苛很多。”魏少华说,“毕竟,安全第一。”
卫生安全也是安全的重要一环,尤其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因此,小车在每天出发前,也会进行全身消杀,工作人员会用药剂,把它从里到外喷个遍。
小车还配备有一个20人的安全员团队,为了2月1日开始在顺义的运营,这些安全员已经驻扎在附近一个多月,天天跟着小车跑,测试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保证它的运行安全。见到安全员团队的负责人凯哥时,他第一句话就是,“可算等到这一天了,我已经连续一个月没睡满四小时了。”
“哈哈,谁不是呢。”一旁另一位安全员附和道。
说着,他从物美超市马坡店的后门,拎出一个装着牛奶和饼干的袋子,靠近小车,小车主动打开了它的“肚子”,安全员把袋子装进去后,小车的门又自动合上,随后,出发,前进,开始它的配送之路。
△ 无人车的装货过程
早晨8点多,小车接到了配送任务:来自3公里外、金宝花园北区小西女士的一笔订单,购买的是牛奶等生活必需品,需要9点至9点半之间送到。
9点,小车准时出发,开始了它的旅程。它沿着恒顺大街的非机动车道,稳稳地驮着货物缓缓前进,中间拐了两个弯,等了两个红绿灯,一切有条不紊。由于疫情加上工作日早高峰已过,路面上行人和车辆不算多,但不时还有自行车或三轮车与它“擦肩”,这时,小车就会警觉地放慢脚步。
△ 无人车在识别到周围障碍物时会自动减速
大约9点半,小车顺利来到目的地,下单的小西女士前来取货时,看到眼前萌萌的橙色小车,说自己是第一次见到,“感觉很新鲜”。疫情时期,包括她所居住的金宝花园在内的许多顺义小区,都采用了封闭式管理,“特殊时期,这样无人接触的送货方式,给人感觉更安全、更方便。”
△ 小西女士和无人车
03
专业,是最有力量的守护
这些出现在顺义街头的抗疫“守护者”,来自一家新兴的无人驾驶科技公司,名叫“毫末智行”。这辆无人物流车也有一个有点“萌”的官方名称,名叫“小魔驼”。而它的背后,同样是一群有一点“萌”的年轻工程师。
△ 核心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在“小魔驼”进入顺义给居民们送货之前,它的产品经理梁萧对这个如自己孩子般的产品,寄予着另一个厚望:在自己的婚礼上,给新娘递上婚戒。
他一想到那个画面就兴奋,滔滔不绝地描述起来,“自己做的产品能加入人生这么重要的时刻,想来就觉得美好,”但他又表示很有压力,怕自己做不好,“万一车挂在半路怎么办……”
的确,让一辆无人物流车从接到配送任务,到顺利完成货品的交付,并非一件易事。如同婚姻中守护承诺一般,这一过程,叫作“履约”。
无人物流车的“履约”,据梁萧介绍,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履行的是对安全的承诺,包括对行人、其他车辆等道路参与者的安全保障,不会干扰驾驶环境。
其次,履行的是对用户的承诺,保证货品完整、按时送达,这一点,在疫情时的封闭社区内,显得尤为重要——倘若“小魔驼”能去到一线服务通化市民们,很多问题或许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就是它的本领。而它“无接触配送”的特点,还能通过减少人际接触,降低传染风险,进一步守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再次,履行对合作伙伴的承诺——不打扰合作产品本身的应用逻辑。例如,此次在顺义试点运营,就是与数字零售App多点合作,“小魔驼”不会影响多点在限定时间内保质保量送货的功能,只是给它增加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手”。
但发挥“科技抗疫”守护力量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技术难题,等待工程师们逐个击破。这不是空有热血就能实现,更需要专业的人日以继夜地默默耕耘。在无人驾驶这个蓬勃发展的新兴技术领域,很多东西更是没有前路可循,因此除了过硬的技术背景之外,还需要满怀勇气和想象力,这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投身这一领域。
△ 工程师们日常讨论中
他们有着良好的学术与科研背景,对技术怀抱热忱与信仰,同时他们也乐于尝试和探索,有着年轻人不怕输和奋不顾身的闯劲。
作为一家颇有前景,以研发、技术和生产见长的无人驾驶科技公司,毫末智行就聚集了一群这样的年轻人。
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雷雅云,就是其中一员。她是个加入毫末智行不久的“萌新”,大大的眼睛,微微内扣的齐耳短发,一副日系小女生的模样,但一开口,你就觉得这姑娘不简单。她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讲无人车原理必有个一二三,她认为科技能带给她安全感,因为“富有逻辑性、环环相扣,不可控因素少”。而被问及男女工程师的优劣势时,她觉得,从事无人驾驶行业,男性和女性并没有什么差别。
△ 雷雅云是教无人车做题的“老师”
她是一名数据挖掘工程师,负责的工作是给无人车“投喂”关于外部环境的数据,“相当于给学生找题的老师,让它能更好地去学习。”对“小魔驼”来说,“题”做够了,学习成绩就上去了——也就能更好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
雷雅云选择回国,既是考虑到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回国无疑“更有安全感”,也因为看好国内无人驾驶的发展,因此,当有毫末智行的工作机会时,她毅然选择加入,与公司、与这个行业共同成长。
而从德国硕士毕业、并曾在海外从事3D打印相关工作一年多的王开,同样选择了回国并转行投身无人驾驶行业,成为一名定位算法工程师,解决的是无人车“知道自己在哪”的问题。
在他看来,无人驾驶是集所有高精尖技术为一体的载体。除了兴趣使然和技术追求,以及对行业前景的考虑,他回国工作,也是相信科技能让社会变得更好,想为家乡多做贡献,发挥科技抗疫的专业力量。他说,“咱们技术够成熟,就应该承担一些责任。比如抗疫这个事,像毫末智行的无人物流车,因为能提供无接触配送的解决方案,就能降低传染风险,预防疫情扩散。”说着,他笑了笑。他笑起来眼睛成一条缝,看着憨憨的。
△ 王开希望无人车能发挥更大的抗疫作用
他的家乡在河北雄安新区,在新一轮北方疫情中,尽管没有石家庄严重,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因此,他希望无人车的项目能尽快投入更大范围内的运营,驶入他的家乡。“但目前吧,测试里程还是不够,涉及定位的地图精度也不够……”王开抬头想了想,开始一一罗列起来。
在“知道自己在哪”之后,无人车还需要有一个足够聪明的“大脑”,来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那就是处理数据的算法模型。其中包括对障碍物的轨迹和意图进行预测,随后完成驾驶决策的选择和行驶路径的规划,最终控制车辆自动驾驶。
△ 有了预测算法,无人车就能预判路面状况,进行决策规划,红线为预测轨迹
就像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如今的泰然处之,也是因为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解决问题。这是人乃至一个社会的成长历程,也是无人车在人的带领下要不断学习的。算法工程师陈康亮说,算法在做的,就是去“捕捉不确定性”。
他的工作主要是预测算法,简单说来,就是基于历史信息和当前车辆通过传感器感知到的结果,去判断未来它眼前障碍物的行为和轨迹,以更好应对路面上的各种突发情况。
通过对不确定性的降低,能够守护路面安全。或许是工作的缘故,在问及对安全感的理解时,原以为会得到一些更感性的答案,陈康亮的回答却是,“那些可预期的、不确定性较小的东西。”不过,个人生活似乎比无人车更不让他省心,他一再强调 “女朋友的脾气”恐怕是最难预测的。他还总想着哪天用无人配送车给女朋友送个鲜花,来哄她开心。
△ 算法工程师认为安全感就是不确定性较小
陈康亮平时爱开玩笑,是团队的“吉祥物”,与看似严谨的算法似乎搭不上边,但其实正是这种乐天的性格,让他在工作中更能坚持和突破,“一些前沿性的工作,其实很多时候看不到产出,如果是个悲观的人,一旦没有进度就容易陷入自我否定。我就不去多想结果,只要不愧对自己就行,遇到问题,那就找解决办法。”
与天性乐观开朗不同,产品经理梁萧则是被团队和公司氛围所改变。从传统车企跨界而来的他,曾经天天蹲在车间,所有的工作“严丝合缝”,他自述曾在工作和思维方式上都偏严谨和保守,重视流程,工作时也不苟言笑;而来了毫末智行之后,一方面,“发现空间很大,是一份上限非常高的工作,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另一方面,他也被身边一群富有朝气的同事感染,不仅思考业务问题时更开放,也愿意更多地与人交流,展示自己。
他爱看动漫、捣鼓机器人,也是一名吉他爱好者,但这几个月为了让“小魔驼”在顺义发挥抗疫作用,完全没有时间摸琴,只能每周给“爱琴”仪式感地“上一遍油”,就又恋恋不舍地放回去了。
△ 梁萧和他心爱的吉他
加班加点的连轴转,就是为了“小魔驼”在顺义的抗疫“履约”路,让“无接触配送”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降低人际接触风险,增加物资配送效率的作用。
不过,在梁萧看来,这不仅是疫情所需,也是未来服务业的趋势所在:一来,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并应对一些特殊场景或紧急事态——因为无人车可以根据需要搭载各种功能,比如加入防疫消杀能力;二来,也能更好满足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的要求。
五个月后,“小魔驼”就将实现梁萧的一个心愿: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为他生命中最特殊的人,送上一枚象征着一生守护的物件——那就是他的婚戒。
梁萧将用往后余生中的每时每刻,守护与爱人的承诺;而他所投身的无人驾驶事业,也将以专业的科技力量,守护更多人的健康、安全,守护那看似普通却异常珍贵的日常生活。
疫情让人们知道了什么叫无常,也让人们看到了很多坚守。这些坚守,不仅来自奔赴前线的战士,来自人群中的“最美逆行者”,也来自你我,来自在疫情之下尽职责、守初心的每一个普通人。如同毫末智行的工程师们,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专业本领,做好本职工作,就能如微光汇聚般,迸发巨大的能量。
参考报道:
《“封户”七日,通化市民经历了什么?》,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自毫末智行、视觉中国)
策划: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沈艺超
作者:Gemma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疫情再度来袭,谁守护你?
去年入冬以来,北方多地疫情卷土重来,人们重新戴上原本已摘下的口罩,而一些解封小区的大门,被再度关闭。
刘芸住在吉林通化的一个小区,和丈夫一起经营一家小卖部,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要靠家里仅剩不多的大米和泡面来充饥。连着几天没吃过青菜的刘芸开始口腔溃疡,“不停地喝水,为了解决饿,也是怕自己上火”。
刘芸的情况,并非个例。1月中旬,吉林省通化市因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二百多起,紧急实施封闭管理,尤其在疫情最严重的东昌区,连夜对每户居民实施“贴封条封闭管控”,由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帮助解决生活物资配送需求。但猝不及防的“封户”,让这里的生活物资采购和配送系统,一时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为了自救,许多像刘芸这样的通化市民上社交媒体呼救,硬是把这个只有两百多万人口的东北小城,数次送上了热搜。50多岁的刘芸,从来没用过微博,听朋友号召后也赶紧在手机里下载了一个,登进去,看到有人说通化,就也说几句,有人问,她就回复。她调侃道,“给我这个五十几岁的老太太饿得啊,还得学上微博了。”她盯着通化的词条在热搜榜上下浮动。这种呼喊终于得到回应,随着大量物资、配送人力和运输车辆的投入,问题暂时得以缓解。
吃饱、穿暖,是一个人最基础的生活需要。当人们开始为家中没有余粮而焦灼不安时,顿时就会失去平日里那份因“吃饱喝足”而带来的踏实安定。
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武汉整座城市停摆,连这份踏实安定都成了奢侈,支撑人们走下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以每一个人的奋不顾身和自我牺牲,去迎战病毒。
△ 疫情中,人们众志成城
而如今,随着疫苗的开发、防控政策的健全、社区支持系统的完善,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健康宝记录出行大数据,智能机器人协助医护人员导诊、消毒、清洁、送药等,还是智能物流及无接触配送高效而安全地保障物资供应……这些,都让人们在面对疫情时,变得从容了许多。
疫情防控,已经从“肉搏战”,变成综合运用制度、体系、科技力量的“总体战”,整体态势趋向有条不紊。在这一网络的守护下,普通人在面对病毒时,也多了一份底气和信心。与疫情作战中,科技无疑是重要武器,它守护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守护着由“吃饱喝足”带来的基本安全感。
02
顺义街头的特殊“守护者”
这几天,在疫情逐渐步入缓和的北京顺义地区,人们发现,街头出现了一位特殊的科技抗疫“守护者”——一辆无人驾驶的小车,它载着鸡蛋、牛奶等生活必需品,送往封闭小区,给居民们带来便利。
△ 点击上方,播放视频 △看看这位特殊的“守护者”
它的外形憨态可掬:和快递小车有点像,但四个角都是圆乎乎的,颜色是亮丽的橙色,跑起来速度不快,而碰到有人或车接近,就会更加放慢速度;到了十字路口,它也会乖乖停下,“红灯停、绿灯行”。
△ 无人车在路上行驶
它的出现,引来了附近居民、尤其是好奇的小朋友们的围观,小朋友们摸摸它的“大肚子”,张望着里面有什么,还有它头上的两个“犄角”——根据工程师魏少华的介绍,那其实是无人车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它们和车身前方的六只位于不同高度的“眼睛”——摄像头一起,能够监测路面状况,比如,一旦发现有人、车辆甚至宠物靠近,小车就会迅速反应,减速、避让或停止。
△ 小朋友好奇地围观无人车
“我们的安全策略是非常保守的,比国家制定的标准要严苛很多。”魏少华说,“毕竟,安全第一。”
卫生安全也是安全的重要一环,尤其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因此,小车在每天出发前,也会进行全身消杀,工作人员会用药剂,把它从里到外喷个遍。
小车还配备有一个20人的安全员团队,为了2月1日开始在顺义的运营,这些安全员已经驻扎在附近一个多月,天天跟着小车跑,测试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保证它的运行安全。见到安全员团队的负责人凯哥时,他第一句话就是,“可算等到这一天了,我已经连续一个月没睡满四小时了。”
“哈哈,谁不是呢。”一旁另一位安全员附和道。
说着,他从物美超市马坡店的后门,拎出一个装着牛奶和饼干的袋子,靠近小车,小车主动打开了它的“肚子”,安全员把袋子装进去后,小车的门又自动合上,随后,出发,前进,开始它的配送之路。
△ 无人车的装货过程
早晨8点多,小车接到了配送任务:来自3公里外、金宝花园北区小西女士的一笔订单,购买的是牛奶等生活必需品,需要9点至9点半之间送到。
9点,小车准时出发,开始了它的旅程。它沿着恒顺大街的非机动车道,稳稳地驮着货物缓缓前进,中间拐了两个弯,等了两个红绿灯,一切有条不紊。由于疫情加上工作日早高峰已过,路面上行人和车辆不算多,但不时还有自行车或三轮车与它“擦肩”,这时,小车就会警觉地放慢脚步。
△ 无人车在识别到周围障碍物时会自动减速
大约9点半,小车顺利来到目的地,下单的小西女士前来取货时,看到眼前萌萌的橙色小车,说自己是第一次见到,“感觉很新鲜”。疫情时期,包括她所居住的金宝花园在内的许多顺义小区,都采用了封闭式管理,“特殊时期,这样无人接触的送货方式,给人感觉更安全、更方便。”
△ 小西女士和无人车
03
专业,是最有力量的守护
这些出现在顺义街头的抗疫“守护者”,来自一家新兴的无人驾驶科技公司,名叫“毫末智行”。这辆无人物流车也有一个有点“萌”的官方名称,名叫“小魔驼”。而它的背后,同样是一群有一点“萌”的年轻工程师。
△ 核心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在“小魔驼”进入顺义给居民们送货之前,它的产品经理梁萧对这个如自己孩子般的产品,寄予着另一个厚望:在自己的婚礼上,给新娘递上婚戒。
他一想到那个画面就兴奋,滔滔不绝地描述起来,“自己做的产品能加入人生这么重要的时刻,想来就觉得美好,”但他又表示很有压力,怕自己做不好,“万一车挂在半路怎么办……”
的确,让一辆无人物流车从接到配送任务,到顺利完成货品的交付,并非一件易事。如同婚姻中守护承诺一般,这一过程,叫作“履约”。
无人物流车的“履约”,据梁萧介绍,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履行的是对安全的承诺,包括对行人、其他车辆等道路参与者的安全保障,不会干扰驾驶环境。
其次,履行的是对用户的承诺,保证货品完整、按时送达,这一点,在疫情时的封闭社区内,显得尤为重要——倘若“小魔驼”能去到一线服务通化市民们,很多问题或许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就是它的本领。而它“无接触配送”的特点,还能通过减少人际接触,降低传染风险,进一步守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再次,履行对合作伙伴的承诺——不打扰合作产品本身的应用逻辑。例如,此次在顺义试点运营,就是与数字零售App多点合作,“小魔驼”不会影响多点在限定时间内保质保量送货的功能,只是给它增加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手”。
但发挥“科技抗疫”守护力量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技术难题,等待工程师们逐个击破。这不是空有热血就能实现,更需要专业的人日以继夜地默默耕耘。在无人驾驶这个蓬勃发展的新兴技术领域,很多东西更是没有前路可循,因此除了过硬的技术背景之外,还需要满怀勇气和想象力,这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投身这一领域。
△ 工程师们日常讨论中
他们有着良好的学术与科研背景,对技术怀抱热忱与信仰,同时他们也乐于尝试和探索,有着年轻人不怕输和奋不顾身的闯劲。
作为一家颇有前景,以研发、技术和生产见长的无人驾驶科技公司,毫末智行就聚集了一群这样的年轻人。
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雷雅云,就是其中一员。她是个加入毫末智行不久的“萌新”,大大的眼睛,微微内扣的齐耳短发,一副日系小女生的模样,但一开口,你就觉得这姑娘不简单。她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讲无人车原理必有个一二三,她认为科技能带给她安全感,因为“富有逻辑性、环环相扣,不可控因素少”。而被问及男女工程师的优劣势时,她觉得,从事无人驾驶行业,男性和女性并没有什么差别。
△ 雷雅云是教无人车做题的“老师”
她是一名数据挖掘工程师,负责的工作是给无人车“投喂”关于外部环境的数据,“相当于给学生找题的老师,让它能更好地去学习。”对“小魔驼”来说,“题”做够了,学习成绩就上去了——也就能更好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
雷雅云选择回国,既是考虑到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回国无疑“更有安全感”,也因为看好国内无人驾驶的发展,因此,当有毫末智行的工作机会时,她毅然选择加入,与公司、与这个行业共同成长。
而从德国硕士毕业、并曾在海外从事3D打印相关工作一年多的王开,同样选择了回国并转行投身无人驾驶行业,成为一名定位算法工程师,解决的是无人车“知道自己在哪”的问题。
在他看来,无人驾驶是集所有高精尖技术为一体的载体。除了兴趣使然和技术追求,以及对行业前景的考虑,他回国工作,也是相信科技能让社会变得更好,想为家乡多做贡献,发挥科技抗疫的专业力量。他说,“咱们技术够成熟,就应该承担一些责任。比如抗疫这个事,像毫末智行的无人物流车,因为能提供无接触配送的解决方案,就能降低传染风险,预防疫情扩散。”说着,他笑了笑。他笑起来眼睛成一条缝,看着憨憨的。
△ 王开希望无人车能发挥更大的抗疫作用
他的家乡在河北雄安新区,在新一轮北方疫情中,尽管没有石家庄严重,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因此,他希望无人车的项目能尽快投入更大范围内的运营,驶入他的家乡。“但目前吧,测试里程还是不够,涉及定位的地图精度也不够……”王开抬头想了想,开始一一罗列起来。
在“知道自己在哪”之后,无人车还需要有一个足够聪明的“大脑”,来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那就是处理数据的算法模型。其中包括对障碍物的轨迹和意图进行预测,随后完成驾驶决策的选择和行驶路径的规划,最终控制车辆自动驾驶。
△ 有了预测算法,无人车就能预判路面状况,进行决策规划,红线为预测轨迹
就像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如今的泰然处之,也是因为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解决问题。这是人乃至一个社会的成长历程,也是无人车在人的带领下要不断学习的。算法工程师陈康亮说,算法在做的,就是去“捕捉不确定性”。
他的工作主要是预测算法,简单说来,就是基于历史信息和当前车辆通过传感器感知到的结果,去判断未来它眼前障碍物的行为和轨迹,以更好应对路面上的各种突发情况。
通过对不确定性的降低,能够守护路面安全。或许是工作的缘故,在问及对安全感的理解时,原以为会得到一些更感性的答案,陈康亮的回答却是,“那些可预期的、不确定性较小的东西。”不过,个人生活似乎比无人车更不让他省心,他一再强调 “女朋友的脾气”恐怕是最难预测的。他还总想着哪天用无人配送车给女朋友送个鲜花,来哄她开心。
△ 算法工程师认为安全感就是不确定性较小
陈康亮平时爱开玩笑,是团队的“吉祥物”,与看似严谨的算法似乎搭不上边,但其实正是这种乐天的性格,让他在工作中更能坚持和突破,“一些前沿性的工作,其实很多时候看不到产出,如果是个悲观的人,一旦没有进度就容易陷入自我否定。我就不去多想结果,只要不愧对自己就行,遇到问题,那就找解决办法。”
与天性乐观开朗不同,产品经理梁萧则是被团队和公司氛围所改变。从传统车企跨界而来的他,曾经天天蹲在车间,所有的工作“严丝合缝”,他自述曾在工作和思维方式上都偏严谨和保守,重视流程,工作时也不苟言笑;而来了毫末智行之后,一方面,“发现空间很大,是一份上限非常高的工作,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另一方面,他也被身边一群富有朝气的同事感染,不仅思考业务问题时更开放,也愿意更多地与人交流,展示自己。
他爱看动漫、捣鼓机器人,也是一名吉他爱好者,但这几个月为了让“小魔驼”在顺义发挥抗疫作用,完全没有时间摸琴,只能每周给“爱琴”仪式感地“上一遍油”,就又恋恋不舍地放回去了。
△ 梁萧和他心爱的吉他
加班加点的连轴转,就是为了“小魔驼”在顺义的抗疫“履约”路,让“无接触配送”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降低人际接触风险,增加物资配送效率的作用。
不过,在梁萧看来,这不仅是疫情所需,也是未来服务业的趋势所在:一来,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并应对一些特殊场景或紧急事态——因为无人车可以根据需要搭载各种功能,比如加入防疫消杀能力;二来,也能更好满足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的要求。
五个月后,“小魔驼”就将实现梁萧的一个心愿: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为他生命中最特殊的人,送上一枚象征着一生守护的物件——那就是他的婚戒。
梁萧将用往后余生中的每时每刻,守护与爱人的承诺;而他所投身的无人驾驶事业,也将以专业的科技力量,守护更多人的健康、安全,守护那看似普通却异常珍贵的日常生活。
疫情让人们知道了什么叫无常,也让人们看到了很多坚守。这些坚守,不仅来自奔赴前线的战士,来自人群中的“最美逆行者”,也来自你我,来自在疫情之下尽职责、守初心的每一个普通人。如同毫末智行的工程师们,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专业本领,做好本职工作,就能如微光汇聚般,迸发巨大的能量。
参考报道:
《“封户”七日,通化市民经历了什么?》,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自毫末智行、视觉中国)
策划: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沈艺超
作者:Gemma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