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dz插件网

林坚著《山风海涛入梦来:一个77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史》出版(毕业40年纪念之25)

IT618发布
2025/01/30 20:10:45
《山风海涛入梦来:一个77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史》

林坚 著



林坚著:《山风海涛入梦来:一个77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史》,海峡文艺出版社,2022年8月。

1978-1982,大学四年,闽北凌冽的山风,鹭岛汹涌的海涛,伴随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时时入梦,让你魂牵梦绕,辗转难眠;让大家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时忧心。

40年时光流逝,2022年8月,在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际,林坚倾情撰写的《山风海涛入梦来——一个77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史》一书,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40年了,那遥远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作者(2020年)

作者简介

林坚,笔名林间,福建福州人。1958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75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1977年参加高考,1978-1979年就读于福建农学院园艺系;1979-1981年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1988年厦门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经济、文化工作,高级经济师。现为厦门大学《王亚南全集》编辑部校勘专家。

著有《王亚南传》《远渡重洋:中美贸易二百年》《大国博弈:中美贸易的前世今生》,《芙蓉湖畔忆“三林”》、《未名湖畔忆名儒》;总撰《全景福建》,主编《回眸高考四十年》《邮票上的金砖国家》等十余部作品,多次获“闽版好书”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内容提要

77级大学生是十年“文革”结束、高考制度恢复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1978年春天,作者作为77级大学生中的一员从下乡插队的农村跨进了大学。大学四年,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伴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浪潮,作者个人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了平反和恢复名誉,而且在读完大学一年级之后,即提前留校,并由农转经,由福建农学院来到厦门大学,继续完成大学后三年的学业。大学四年,作者聆听着农大的山风、头枕着厦大的海涛入梦,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为快乐也最为充实的时光。

2022年春天,在77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际,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顾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将自己青春岁月和人生道路上的这段难忘记忆,以清新的随笔形式呈现给读者。本书既是一个77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史,也是大时代中一个小人物命运的精彩素描,更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思想变化和物质匮乏年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真实记录。



刘海峰     

每一个77级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高考故事,27万个高考故事集合起来,构成了中国教育史上蔚为壮观的宏大叙事。

1977年12月,“文革”结束的第二年,570万考生在中国各地赶考,其中27万人有幸乘上“高考头班车”,率先进入大学接受正规高等教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个最特殊的年级——“77级”。因为77级大学生是在1977年冬季参加高考、1978年春季入学的,为了与1978年秋季入学的78级大学生区别开来,自从77级以后,历年历届大学生一改过去的惯例,均以“级”(入学时间)相称,而不再以“届”(毕业时间)相称,即使毕业后也是如此。

“77级”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一提起77级,大家都明白是“1977级大学生”的简称,而非指中学或中专的一个年级。“77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词汇,一个与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词语。它代表着高考改变命运的典型群体,意味着久旱逢甘雨后的鱼跃龙门,展现出“读书无用论”盛行时坚持求知者的奋斗与荣光……

恢复高考几十年来,“77级”已不仅是一个年级大学生的指称,而已衍变成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无论考上什么高校、无论后来如何发展,只要是身为77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自豪感。毕竟那是在高考中断11年后,两三千万适龄青年中敢于参加高考(有的省还经过初试筛选)的570万考生中突围而出的一个群体。有人形容,与后来的大学生相比,77级是用“粗网捕大鱼”,13个年级的人才集中到一起选拔出来,汇聚成为空前绝后的77级。

77级大学生是一个艰苦卓绝的群体,不仅经历过十年动乱,而且多数经历过上山下乡或回乡劳动,考上大学后强势崛起;77级大学生是一个坚韧不拔的群体,经历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难,却勇于进取并获得成功;77级大学生是一个特别幸运的群体,在长久积压、大浪淘沙后脱颖而出,不仅充满自信,而且发展机遇好,尤其是与没有考上大学的同龄人相比,命运大不相同。

由于上大学之前多有相当曲折的人生经历,因此每个77级大学生的高考故事都具有可读性,许多故事还具有戏剧性。几乎每个大学的77级,尤其是文科77级,都编有相关回忆文集或纪念册,其中已公开出版的达上百本。这些学校同级的述怀著作或回忆文集,一般都以班级、年段或学校为选文范围(个别面向全国征文)。而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回眸高考四十年——77、78级大学生入学40周年纪念》一书,其特别之处在于以一个省的77、78级大学生为选文范围。

作为《回眸高考四十年》一书的主编,林坚自身参加高考前后的经历就颇具传奇色彩。1958年出生的他,在风云变幻的1976年,曾因“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小平”而被打成“新生反革命分子”投进监狱,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出狱。1977年高考时,由于政治上尚未平反,因此他在高考报名、政审时遭遇了极大阻力;在泉州市公安局和市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他才得以报上名和通过政审,并被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录取。

考上大学后,林坚的“大学生活史”也十分奇特。入学后几个月,中共泉州市委就正式宣布为他“平反、恢复政治名誉”,林坚因此获得了第二次政治生命;入学后第一学年结束时,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及其政治表现和学习情况,确定他提前留校,并将他送到厦门大学深造,继续完成大学后三年的学业。他也因此在四年本科期间,读了福建农学院和厦门大学两所大学,并由农转经,由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实现了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这在当年的大学生中,也是极其少有的。

作者对母校和大学生活充满怀念,对老师和同学饱含深情。正如他所说:“大学四年,1400多个日日夜夜,我聆听着农大的山风、头枕着厦大的海涛入梦,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为快乐也最为充实的时光。”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将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经历,撰写成一本近30万字的著作——《山风海涛入梦来——一个77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史》,确实可喜可贺。

这本著作翔实记录和描述了他的四年大学生活,真情实感地写出了一个77级大学生的求学经历。作者对大学四年校园生活的回忆和记录相当详细,其中有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也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如77级新生别开生面的入学教育,农学院学生司空见惯的各种劳动,广大师生为讨回梅峰校址付出的艰辛努力;众多知名学者在厦大所做的精彩学术报告,厦大名师对学生的悉心指导,同学之间体贴入微的帮助,厦大隆重举办的60周年校庆活动等等。阅读此书,使人们仿佛回到当年在校园里读书、生活的场景。

作者把个人日常生活融于集体之中,融于国家发展进程,为当代大学生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以小见大,从一个77级大学生个体可以反映出整个77级大学生群体的面貌;从这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等各方面的成长、进步,同样可以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目前国内已出版的77级大学生关于高考和校园生活的个人回忆著作尚少,因此这本著作的出版颇有价值和意义。

2022年适逢恢复高考45周年和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从年初开始,我发起主办的“科举学与考试研究”公众号,陆续推出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的系列文章,并得到包括林坚在内的许多77、78级学友和厦门大学出版社等众多机构的关心、支持。知其书即将付梓,以公之同好,既为厦大校友,又是77级同年,因其信任,嘱我作序,有感而发,爰书短引,以共襄77、78级毕业纪念之盛举。

 2022年5月29日

                          

    

前 言

岁月匆匆。

1978年春天,我和27万多幸运的学子一起,作为十年“文革”结束、高考制度恢复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从农村、工厂、军营跨进了大学。



大一新生(1978年春)

那是一个崇尚知识崇尚科学的年代。77级大学生是幸运的,赶上了这样一个好时代。同学们虽然家庭背景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却都饱尝过失学的遗憾和痛苦,因此都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仅学习特别认真刻苦,学习目的性也特别明确。那时大家不用交学费,也不愁毕业找工作,愁的是学习干劲不如人、钻研精神不如人、考试成绩不如人,愁的是如何追回失去的青春,如何把被十年“文革”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那是一个充满青春充满激情的校园。77级大学生是无愧的,大家没有虚度光阴虚度年华。同学们虽然老少同堂,年长的“老三届”三十出头、拖儿带女,年轻的应届生十七八九、稚气未脱,却都一样地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一样地追求进步不甘落后。同学们大多来自乡间来自基层,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与磨炼,不仅内心比较坚强,素质比较全面,而且生活上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那时77级大学生筚路蓝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78级“难兄难弟”以及后来的79级、80级、81级学弟学妹“五代同堂”,一时校园里“比学赶帮”,书声朗朗歌声荡漾,各种社团组织和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蔚为壮观。

那是一个思想解放思想激荡的岁月。77级大学生是自豪的,大家与时代同前进,与祖国共命运。同学们大多有着不同的社会阅历,对农村的艰难农民的艰苦有着切身的感受,对祖国的贫穷和落后更有着切肤之痛。因此怀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不仅十分关心时事政治,而且善于思考社会人生。对来自经典作家的“正统教义”或来自资产阶级的“异端邪说”,既不盲从,也不排斥;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也学会比较学会借鉴。

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浪潮在77级大学生身上结下了丰硕的果实:1978年,发表小说《伤痕》、引发全民族对“文革”反思的,是复旦大学中文系77级学生卢新华;1980年,发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呼吁、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共鸣的,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的77级学生;1981年,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使举国上下为之鼎沸的,是北京大学77级学生。

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浪潮在我身上也结下了丰硕的果实:1978年夏天,曾因在 1976年“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副主席、拥护四个现代化”而被投入监狱的我,在政治上获得了平反;1979年春天,刚读完大学一年级的我被学校确定“提前留校”,并送往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就这样,在当时大学很难转学也很难转专业的政策背景下,我却有幸在大学四年里,读了两所大学,并由农转经,攻读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后”的经济学。

难忘1978年春天-1979年春天,我在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度过的大学一年级学习生活:那花果山麓木板搭盖的简易教室,校部礼堂庆祝五四的歌舞晚会;老少同学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熄灯之后争论不休的国事班事;那校园外宁静的林荫道,荆东村蜿蜒的引水渠,还有沙溪河谷吹来的凉爽山风……

难忘1979年春天-1981年冬天,我在厦门大学度过的三年读书时光:那群贤楼里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建南大礼堂扣人心弦的电影晚会;映雪楼中思想深邃的学术报告,灯光球场精彩纷呈的排球比赛;那校园里火红的凤凰木、多姿的三角梅,上弦场的中秋明月、南普陀的悠远钟声,还有白城海滨的白浪逐沙滩……

四年大学生活,1400多个日日夜夜,我聆听着农大的山风、头枕着厦大的海涛入梦,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为快乐也最为充实的时光。在农大的一年,我学习了多门公共基础课,并培养了自己朴实、务实、踏实的品格和作风;在厦大的三年,我不仅学习了许多经济学专业知识,扩大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而且陶冶了自己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情趣,塑造了“完善自己,造福社会”的人生追求。可以说,四年大学生活,令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1982年春天,当77级学子结束了四年大学生活,肩负着祖国的希望,携带着师友的嘱托,豪情满怀地奔赴祖国各地时,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唱起了那首充满青春激情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

……

再过20年,我们重相会,

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

转眼之间,几十年光阴已逝。2022年春天,77级大学生将迎来毕业40周年纪念。虽然“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虽然往日的校园、往日的生活、往日的一切,已成了岁月留下的沧桑和痕迹。然而,它却是我们青春岁月的一段真实记载,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温馨回忆,也是同学们在事业上不懈追求的原动力。

于是,有了《山风海涛入梦来——一个77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史》,有了这幅改革开放初期大学校园生活的精彩素描,有了拨乱反正年代一位77级学子的思想自白。

 林 坚

 2021年10月于厦大海滨东区



书名题签(张振国)

目录

引子  时代的转折

上篇农大岁月



一、早春二月

1.春天来了

2.在西去的列车上

3.走进大学生时代

4.大学第一课

5.图书馆里闹书荒

6.第一次进城

7.三评助学金

8.从实验室到田野

9.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二、春水微澜

1.又到四五

2.新生今年已三十

3.夕阳无限好

4.本周建校劳动

5.沉重的一页

6.在五四歌舞晚会上

7.考试拾遗

8.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三、春风化雨

1.同窗捷足已先登

2.他乡遇故友

3.红色的记忆

4.诗悼郭沫若

5.欢快的端午节

6.中越情谊哪去了

7.铁托真是铁

8.宿舍卧谈会

四、春潮滚滚

1.丹心谱

2.红楼一梦

3.风起于青萍之末

4.家书传喜讯

5.昆仑山上一棵草

6.从横渡沙溪到百米测验

7.食堂新气象

8.紧张的期末

9.触动心灵的《伤痕》

10.又是一年高考时

五、秋风乍起

1.秋风“红眼”愁煞人

2.梅峰诗抄

3.国庆有感

4.高考喜讯频传

5.真理标准讨论的幕后

6.共为梅峰鼓与呼

六、深秋时节

1.学军开始了

2.从队列训练到射击训练

3.打靶归来

4.从练刺杀到“反空降”

5.战友依依离别情

七、冬雷声声

1.于无声处

2.历史是最公正的

3.“民主墙”风波

4.《追捕》旋风

5.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6.远隔大洋的握手

7.历史性的转折

8.新生活的召唤

9.一月的怀念

10.大洋彼岸

八、山花烂漫

1.新学年

2.对越还击战打响了

3.献给最可爱的人

4.无产阶级贫困化

5.理论务虚会

6.西欧走出了“黄金时代”

7.五四放歌

8.告别沙溪

下篇  厦大春秋



九、奔向鹭岛

1.校园的早晨

2.游鼓浪屿

3.南方经济学重镇

4.中庸之道

5.下海去

6.书山有路

7.比例失调与经济调整

8.党史的真面目

9.小草在歌唱

十、五姥峰下

1.我站在海岸上

2.理论风云的幕后

3.将军,不能这样做

4.前沿好风光

5.秋游鹭岛

6.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7.聚会中秋

8.错批一人,误增两亿

十一、走过秋冬

1.深秋的校园

2.拨开历史的迷雾

3.人才学笔记

4.读书与交流

5.登门拜师

6.岁末年初看球忙

7.集美之行

8.一场教学观摩会

9.难忘的考试

十二、春雨潇潇

1.春回鹭岛

2.师生情

3.《大学生》的风采

4.歌的海洋

5.悲欣交集的追悼会

6.台风“病魔”两相摧

7.蹉跎岁月的战友

十三、课堂内外

1.经济学的生机

2.社会大学管窥

3.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

4.自己设计自己

5.经济改革的严峻挑战

6.人生观大讨论

十四、鹭江秋色

1.美丽的芙蓉二

2.《资本论》的魅力

3.从“渤海二号”事故到人大会议

4.论生产力

5.国庆前夜

6.青春祭

7.万吨轮参观记

8.作家与朦胧诗

9.《小城春秋》:从小说到电影

10.异化探源

11.香港经济面面观

12.绿岛小夜曲

十五、校园春光

1.1981:元旦

2.南方之强

3.有朋自香港来

4.亲切的会见

5.经济系科学讨论会

6.振兴中华的呼喊

7.再论生产力

8.《苦恋》风波

9.游宝珠岛

10.为《资本论》研究推波助澜

11.七一感怀

十六、秋去冬来

1.从泉州到厦门(日记)

2.台湾经济纵横谈

3.鲁迅:百年诞辰的纪念

4.晚霞消失的时候

5.辛亥革命之歌

6.特区未来不是梦

7.足球狂澜

8.一树白桦站立在原野

9.“修正主义”可以休矣

10.萨谬尔森经济学

11.毕业倒计时

12.人啊,人

13.世界杯与爱国潮(日记)

14.冬游万石岩

15.走向明天

尾声

后记

后 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2年春天,77级大学生迎来了毕业40周年纪念。回顾高考的历程,回顾大学四年走过的道路,回顾40年的工作生涯,我和同学们一样,惟有感激、感谢、感恩和感慨。

感激我们伟大的时代。可以说,如果没有1976年金秋十月的伟大胜利,没有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就没有我们77级大学生;同时也可以说,如果没有1978年思想解放的伟大运动,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就造就不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

感谢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为了培养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花费不少财政经费,而这些经费又是多少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换来的。在1979年—1981年国民经济处于调整的非常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仍然给予了倾斜,对恢复高考制度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也尽可能给予了种种关照。

感恩我们的父母和师长。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培养我们,父母亲千方百计地节衣缩食,保证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开支。为了使国家多出人才,早出人才,老师们经常没日没夜地辛苦备课,以便把最新的科学知识又好又快地传授给我们。

感慨流逝的青春和岁月。40年弹指一挥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每一个77级大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也发生了种种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年龄,是生活的压力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痕迹,是头上早生的华发和眼角眉梢展现的皱纹。大家不能不感慨:青春和岁月流逝得太快、太快!

2007年春天,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起了纪念高考30周年的征文活动。我也不揣浅陋,撰写了《不信春风唤不回》的回忆文章,并有幸入选,与徐友渔、徐敬亚、南帆、张维迎等30多位77级学子的文章一起,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永远的1977》一书。

2008年元旦期间,厦门大学77、78级两届大学生联袂举行了隆重的入学30周年纪念大会。天南地北的同学们,不远千里、万里回到了母校,走进昔日读书的教室、居住的宿舍和用餐的食堂,温故知新,忆苦思甜。同学们欢聚一堂,同唱一首歌,同吃一锅饭。家在母校,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殊为感动。此后,我利用业余时间,整理了大学四年间写的日记、文稿,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成为眼前这本随笔性质的文集。

2018年春天,在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我和几位77级、78级同学发起组织、编选了一本纪念文集——《回眸高考四十年——77、78级大学生入学40周年纪念》(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该书收入了福建省当年亲历高考的77、78级学子的数十篇纪念文章,大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高考前后那段艰难曲折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记述了难忘的校园生活,以及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风貌。

如果说,《回眸高考四十年》是77、78级大学生的一部集体回忆录,是那个物质匮乏年代莘莘学子的校园生活史;那么,《山风海涛入梦来》则是自己的个人回忆,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个77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史,也是大时代中小人物命运的真实记录。

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校训的厦门大学,乃“藏龙卧虎之地”;省内外77级学子中,专家学者和文人墨客更是如“过江之鲫”。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能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怀念和对当年老师、同学的感激、思念之情。

本书编撰、出版过程中,许多77、78级学友给予热忱的关心和鼓励。我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拨冗为本书作序;北京知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振国专门为本书题签,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虽经多年打磨,但因往事久远,时代变迁,书中所记事件、人物和所述观点,仍存在许多不足乃至偏颇之处,尚祈77、78级学友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林坚

2022年5月30日

编辑、排版:韦骅峰

审核:李木洲

更多精彩阅读:

  1. 纪念77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时代与人物的互动:77、78级大学生群体扫描

  2. 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二 ——邓小平是因为查全性等建议才决定恢复高考吗?


  3. 刘道玉:恢复高考的具体过程与历史功绩(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3)


  4. “跨六奔八”的77、78级,你还好吗?(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4)


  5. 《中国日报》头版转6、7版报道高考改变77级大学生命运(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5)

  6. 决定恢复高考的科教座谈会地点到底在哪?(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纪念之6)


  7. 刘海峰:恢复高考时是否真有调用《毛选》五卷用纸?(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7)


  8. 陈侃章 : 恢复高考追忆中的分歧与辨正(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8)


  9. 难以置信!参加高考却不让所有考生知道分数?(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纪念之9)

  10. 读书是福:高考改变命运的切身感受(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纪念之10)

  11. 刘海峰 | 从叱咤风云到落日霞光:恢复高考与77、78级大学生的构成及际遇(纪念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之11)

  12. 陈侃章:1977年高考,政审还在“横刀立马”(毕业40年纪念之12)


  13. 汪毅夫:1977年的大学梦(毕业40年纪念之13)

  14. 林间 || 1977高考:朝为阶下囚,暮登大学堂(毕业40年纪念之14)

  15. 陈侃章: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16. 廖琴:两个孩子的母亲考入大学(毕业40年纪念之16)

  17. 1977年高考试卷"蹿红",网友感叹我也能上清华北大(毕业40年纪念之17)

  18.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毕业40年纪念之18)

  19. 陈纯:追寻陈景润的足迹 考上厦大数学系(毕业40年纪念之19)
  20. 宋文艳:独自夜行十里山路 只为问清高考成绩(毕业40年纪念之20)
  21. 宋大川:走读同窗,我1977年的悸动(纪念毕业40年之21)
  22. 刘群英:真正成功的是高考体制本身(毕业40年纪念之22)
  23. 詹心丽:八年农村勤苦磨练 恢复高考改变命运(毕业40年纪念之23)
  24. 罗志田:77级,不可复制的一代(毕业40年纪念之24)
  25. 刘海峰:我的1977——冬日里谱写的春天故事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